历史沿革
北京政法学院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政治系、法律系和辅仁大学社会系合并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1月23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校名,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任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为院长。11月24日,北京政法学院成立典礼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以钱端升、雷洁琼、芮沐、王铁崖、费青、吴恩裕、曾炳钧、龚祥瑞、楼邦彦、黄觉非、严景耀、张锡彤、徐敦璋、汪瑄、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张国华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名家大师汇集学校执掌教鞭,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铸就了北京政法学院起步期的辉煌。学校因此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53年1月14日毛泽东任命钱端升为学院院长。1953年12月,地处北京西郊的学院路41号院(即现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号)建成,师生员工陆续由沙滩红楼迁往学院路新校址。1954年,学院由成立时的受高教部和华北行政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改为由司法部领导。
学校建校之初有学生760人,自1952年至1954年同时进行一年制调干生、两年制专科生和本科生三种教育,1955年转变为4年制本科教育;1955年12月高等教育部审定学校法学本科教育计划,开设29门课程。1958年,北京政法学院下放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后,财务领导关系由司法部转移到北京市财政局,1959年划归北京市教育局。
196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北京政法学院被确定为新增加的44所全国重点高校之一。
“文革”期间,学院陷入混乱状态。1966年,学院停止招生;1970年12月,学院被撤销。1971年初迁往安徽省办“五七”干校,翌年4月全体教师、干部被分配到安徽等省、市、自治区。校舍也划归北京市文化局使用,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走,一些设施受到破坏。
1978年8月5日,国务院批准复办北京政法学院。1979年秋,学校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中国政法大学
1980年,彭真提议创办中国政法大学,并得到了胡乔木的支持,也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三次为中国政法大学选任校长,最终决定由刘复之担任。
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联合向中央提交《关于迅速筹建中国政法大学、恢复公安学院和迁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请示报告》,提出以现有的某所重点大学为基础,调进一批优秀教师,另选校址,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并将其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自此,司法部进行筹备,准备成立“中国政法大学”。
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议将筹办“中国政法大学”作为重要议题讨论,在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中国政法教育的中心”。2月,中央任命司法部长刘复之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司法部党组成员陈卓任党委书记。 刘复之因此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第一任校长。
198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转了司法部、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的正式报告》。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同年5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公安部大礼堂举行。中央对中国政法大学的定位是:要成为全国政法教育的中心,总结中国法制建设经验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建立完整的中国法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忠于法律、执法如山、刚直不阿的职业道德和革命情操。
1984年12月,司法部部长邹瑜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后,为适应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需,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院路41号院已难于适应办学需要。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为学校选址建设新校区并将建设工程列入“第七个五年计划”。后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学路27号)。
1986年6月7日,在昌平新校工地上隆重举行了新校奠基典礼,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学院三院办学格局。进修学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1987年9月,当年录取的800名本科生和700名大专生到昌平校区报到。9月22日,在昌平新校举行首次开学典礼。
1991年夏,昌平新校区竣工。同年秋,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移到昌平校区。
1997年1月,司法部党组决定: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合并,对内称中国政法大学,对外保留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的牌子。
2000年,学校转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同年,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的原中国政法大学进修生院,又合并至中国政法大学。同年,学校划归教育部。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李鹏分别为学校题词祝贺。
2005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4月,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庆典在昌平校区举办,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由过去的行业性办学改变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标准办学,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由行业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
2007年,法学一级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中国政法大学会见了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同时,二人为学校中欧法学院揭牌。 2011年,学校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2012年5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大会在昌平校区大礼堂召开。 同年1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被首批认定为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获准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立项,是全国唯一获批的法学类引智基地。2017年被评为“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11月,被全国普法办公室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2020年6月,发起并加入法学教育创新联盟。 7月,学校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全国法治干部培训基地、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举行。 12月,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签发《教育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建中国政法大学的意见》,决定共建中国政法大学。
2021年,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2022年,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同年,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成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
2023年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京举行;7月,中国政法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京举行;12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辩护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4年2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揭牌成立。
2025年2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依法治疆研究基地(和田)揭牌仪式在新疆和田学院举行。3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mba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4月21日,中国政法大学依法治疆研究院揭牌成立。4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治研究院、海南国际学院揭牌。4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大会暨“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座谈会举行。
2025年6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举行雄安研究院揭牌成立仪式。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