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西周时期
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
魏晋时期
532年,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晋阳建大承相府,称晋阳为别都。534年-550年,祖鸿勋应高欢聘到晋阳游晋祠,著《晋祠记》。569年,改晋祠为大崇皇寺。
隋唐时期
586年,在晋祠创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622年,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感到一生杀戳太重,幡然悔悟,将晋祠别墅献给佛门,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646年,李世民在晋阳宴请并州父老及从宫,赦并州管内辟以下囚徒。又游晋祠,撰并书《晋祠之铭并序》。742年-755年,李白游晋祠并赋诗作《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832年,令狐楚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写了《游晋祠上李逢吉相公》诗。
宋元时期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晋阳城。之后,又修葺晋祠,并立“太平兴国碑”以志。979年-984年,重建唐叔虞祠(今圣母殿)。汾州人赵昌言奉修晋祠,作有《晋祠记》。赵昌言奉敕而撰《新修晋祠铭并序》 。1011年,敕命州县修缮晋祠。1037年,忻、代、并三州大地震,约 7 · 3 级。晋祠悬瓮寺废毁,巨石摧坠。从此,无复瓮形,圣母殿也受到损坏。1040年,重修舍利生生塔。1077年,封圣母为昭济圣母,称昭济圣母祠。守臣请加号“显灵昭济圣母”,庙额“惠远”,故晋祠又名惠远祠。1087年,太原府吕吉(社头)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1089年,铸晋祠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1926年(民国15年)补铸。1097年,铸晋祠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1098年,铸晋祠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1102年,赵光义重修圣母殿。1267年, 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东王庙记》。
明清时期
1461年,山西巡抚茂彪修葺晋祠《重修晋祠碑记》碑。1548年,建读书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难老亭。1563年,创建水母楼。1606年,建钟、鼓二楼。1647年,巡抚申朝纪修晋祠山门。1662年,重建望川亭。1686年,太原知县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并撰文记之。1699年,建吕祖阁。1709年,翰林院侍读高其倬修唐叔虞祠。1718年,整修奉圣寺,创建待凤轩。1730年,高氏重修台骀庙。1736年,建造钧天乐台。1737年,改建三圣祠、同乐亭。1747年,重修舍利生生塔。1751年,翰林杨二酉致仕回晋祠,致力于晋祠修缮。1757年,杨二酉书“水镜台”牌匾。1771年,山西巡抚朱珪、太原令周宽重建唐叔虞祠。1773年,扩建文昌宫、晋水七贤祠、锁虹桥。同年杨二酉书《柏月山房记》照壁。1774年,修鱼沼飞梁。1778年,建白鹤亭。1785年,建朝阳洞及读书台。1795年,扩建昊天神祠、重修读书台。1801年,修玉皇阁、三清洞,关帝庙落成。1809年,全面修葺晋祠,包括莲池、水榭、飞梁、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等。1855年,重建清华堂。
中华民国时期
1916年,建小南亭,面宽五间,进深三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晋祠设办事处。1952年2月9日,晋祠由山西省政府移交给太原市人民政府,成立晋祠古迹保养所。1953年10月,晋祠庙内由文管所管辖,公园由太原市建设局、园林局管辖局。11月,翻修鱼沼飞梁。
1954年,太原市人民政府成立有关晋祠园林风景、名胜古迹的保护、维修等部门,拨款30万元,对晋祠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同年修智伯渠,重建锁虹桥,开挖公园北湖,并建九龙堤、码头;从迎泽公园移建六角亭、八角架等。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扩建文昌宫。1978年,全面整修晋祠。共平整土地 47845 平方米,迁出文物区内住户 22 家,王琼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缮关帝庙、唐叔祠、三台阁、晋溪书院。1979年,拆除景清门围墙,制作景清门拆迁用木构件;拆除待凤轩,并为重建待凤轩打基础;彩绘胜瀛楼、难老东堡墙;安装桃园生活区照明电路;继续铺设消防管道和生活用水管道。
1990年,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更名晋祠博物馆。
2022年10月7日起,晋祠博物馆闭馆。
2022年12月13日起,晋祠博物馆恢复开馆。
202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太原市晋祠博物馆获评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12月,晋祠天龙山景区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