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福建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国福建历史文化

中国福建

历史文化

文化底蕴

早在18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万寿岩一带活动。距今有5000年前的昙石山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文化独具魅力。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陈嘉庚、冰心、陈景润等名人光耀史册。

方言俚语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

文物非遗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福建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251处,总量居全国第10位(全国70万处)。经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共登记可移动文物为469222件/套(769364件)。全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5100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657处,涉台文物1515处(约占全国涉台文物总数的四分之三),海丝文物218处。考古发现:三明万寿岩遗址(2000年度)、浦城猫耳山商代窑址(2005年度)、浦城管九村土墩墓(2006年度)、漳平奇和洞遗址(2012年度)、永春苦寨坑窑址(2016年度)等五个考古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万寿岩遗址、城村汉城遗址、明溪南山遗址、德化窑遗址以及万里茶道(武夷山,跨省项目)、明清海防(崇武城墙、镇海卫城址、胡里山炮台、马江海战炮台、亭江炮台等,跨省项目)等6项列入国家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城村汉城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个: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

截至2021年底,福建省共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其中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漳浦、柘荣)、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闽南民居)、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六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共两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优秀实践名册。福建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代表性传承人143人,保护单位145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保护单位775个、传承人917人、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15个。

世界文化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999年12月);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7月);厦门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海上丝绸之路、三坊七巷、闽浙木拱廊桥、闽南红砖建筑、万里茶道

传统村落

批次传统村落名单(部分)入选数量
第一批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福州市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三明市清流县赖坊乡赖安村、三明市大田县济阳乡济阳村、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上坪村、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三明市明溪县胡坊镇肖家山村、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等48个
第二批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乡翠竹洋村、三明市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三明市永安市青水乡沧海畲族村、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铺下村、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漳州寮村、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漳州市漳浦县旧镇镇石牛尾村等25个
第三批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深坑村、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福州市永泰县盖洋乡盖洋村、福州市福清市南岭镇大山村食菜厝村、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苏澳镇斗魁村、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流水镇东美村、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流水镇山门村、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敖东镇青观顶村、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白青乡白沙村等52个
第四批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福州市罗源县飞竹镇塔里洋村、福州市闽清县梅溪镇桥东村、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溪口村、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月阙村、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道南村、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芦洋村、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龙泉村龙安自然村、三明市明溪县夏坊乡苎畲村等104个
第五批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林家村、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吉际村、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满盾村、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厚富村、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漈头村、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赤水村、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椿阳村、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后溪村、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等265个
第六批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龙山村、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云龙乡后垅村、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赖坊镇赖武村、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船场镇下岭村、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南中村、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社口镇仙溪村、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上白石镇沙坑村、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煕岭乡龙潭村、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余朋乡东坑村、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贡川镇集凤村等58个

风俗民情

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

该习俗是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始于明代,盛于清,流行于福建省石狮市蚶江,是蚶江与海峡对岸的鹿港人端午节同江活动的特殊风俗,端午节当天下午一时至五时(海水涨潮至退潮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数十艘小船驶向蚶江古渡口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戽斗、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又被称为海上泼水节,故该习俗也被视为人与船的大洗礼,人们以此驱邪消灾,祈求海上安宁。

瑞云四月八牛歇节

瑞云是硖门畲族乡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同胞在这里拓荒垦土、勇敢拼搏,并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创造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迄今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服饰、婚嫁习俗、山歌盘唱等民俗风情。农历四月初八歌王节,又称牛歇节。为了纪念畲家钟子期、钟仪两位歌王,畲家人每年四月初八日都要设坛祭祀,举行歌会,大唱大喝和小喝,并把这一天作为畲族传统佳节四月八歌王节。同时这一天又是畲家耕牛过节,为酬谢耕牛一年辛苦劳作,严禁鞭打以定牛魂,还专供好草料和家酿最好的牛酒给牛吃喝,牧童一遍一遍地大声唱牛歌:牛角生来扁扁势,身上负着千斤犁,水牛做饭给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时。千米

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宁化石壁是客家先民由北向南大迁徙的中转站,被誉为客家祖地。自1995年起,宁化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性的祭祖大典,迄今已连续举办至第29届,吸引世界各地130多万各界人士来石壁寻根谒祖、朝圣祈福、旅游观光。石壁客家祭祖习俗于2011年5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艺术

艺术类别名称介绍
传统戏剧梨园戏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等地。有《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等剧目。
传统戏剧潮剧潮剧又名潮调、潮州戏、潮音戏、白字戏等,是用潮汕方言(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潮剧主要流行在福建漳州南部等地区。
表演艺术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265至420)起至清(1644至1911)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
传统音乐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长汀公嫲吹是用公吹和嫲吹的对奏为主奏,配以二胡、揶胡、三弦、扬琴等弦乐、弹拨乐器和大鼓、小鼓、大钹、小钹、云锣、大锣等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流行于闽西长汀县,属于长汀鼓吹中特色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传统舞蹈傩舞(邵武傩舞)邵武傩舞是福建省邵武市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流行于邵武的大埠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乡镇。邵武傩舞留存了祭仪乐舞中驱傩的原生形象,没有故事情节也没有说唱,在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均明显带有古傩的余韵。除保留中原地区原始的驱疫逐鬼内容外,邵武跳傩还增添了祈求健康平安、生子添丁、学业有成之类的内容。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伴随着鼓点乐曲前后穿梭跳跃,在空旷的大地上歌舞、呼号,舞蹈动作复杂,展现一股质朴粗犷的气质。
传统舞蹈高山族拉手舞拉手舞是高山族的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流传于福建等沿海地区。可在喜庆节日或婚庆仪式上表演,也可在平时供娱乐之用。日常跳拉手舞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盛大节日时参加者可达数百人之众。跳舞时参加者围成一圈或数圈,多沿着圆圈或面向圆心进退,此外还有单排、双排、螺旋、龙摆尾等队形。

饮食文化

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今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人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

在待客习俗方面,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享誉海内外。

名称由来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中国上古时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汉代许慎所作的汉字专著《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这里的蛇种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闽字造字是从虫,门声。虫字通蛇解,即家门供奉蛇的氏族,闽越人图腾为蛇。定义闽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闽字的写法,而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解释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

福建人却与蛇有着不解之缘。千百年来,蛇深刻影响着闽人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精神文化,形成独特的崇蛇文化习俗。

福建自古称闽,闽的意义就是门内供着一条蛇。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不把它归为门部,却归之虫部,释义是闽,东南越,蛇种。古代百越的越族一个主要分支——闽越族生活在闽江流域和东南丘陵和沿海多蛇地区,以蛇为本氏族的象征,或以蛇为图腾,认为蛇是本氏族的祖先加以顶礼膜拜,因此闽越族在很长一段时间保留着崇蛇风俗,披发文身,以像鳞虫,有断发文身习惯,把蛇形刻画于身上,以祈求避免遭受凶猛动物的侵害。

蛇形图腾崇拜的习俗,已成为闽文化的标志之一。大量文献和考古发掘都证明闽越人盛行崇蛇之风,武夷山汉城遗址发现了蛇形装饰图案的瓦当、雕有蛇图的铜铎残片。在三千年前福建青铜时代的陶器上,就充满蛇图腾的印记——陶器上有蛇形堆塑,陶器表面有蟠虺纹饰,及仿蛇皮花纹的各种几何图案。华安县马坑乡草仔山、诏安县官陂镇溪口村等地也发现蛇形石刻,充分显示早期闽越人对蛇信仰与崇拜的鲜明特征。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文献,无不记述闽越人的蛇图腾。

西汉后,人们将蛇移画于船帮上,从此闽船必画有一蛇,清初郁永河《海上纪略》载:“凡闽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闽中及闽东一些地方的妇女,流行发髻上插蛇簪奇俗,蛇簪由银子制成,花式繁复,基本样式是一条高昂着头的小蛇。为突出小蛇形象,闽中妇女常把头发盘成多股辫子,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黑亮的蛇拥簇一条白亮的小蛇,极为诡异。这种蛇簪实际上是缩小了的古代闽越族徽——一只飞腾的蛇,她们插戴蛇簪,以示不忘其祖。

福建民间保留很多与蛇有关的民俗风情,许多地方都建有蛇王宫庙,以崇祀蛇神,保留的有长汀罗汉岭、南平西芹、闽侯洋里及永春等地的蛇王宫,福清、莆田一带的蛇王庙则被称为青公庙。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流行人蛇共寝之俗。当地生长一种黑色无毒蛇,家家把它视为庇护之神,称之为侍者公。闽北的延平、闽东的古田和尤溪等地,仍保留上古的崇蛇习俗。闽西长汀、永定等地的蛇王神被视为能听断严明,主持公正,过去民众有纠纷,就到蛇王神前表白起誓。

浓郁质朴的蛇文化,渗透闽人的民风民俗,从形体上看,蛇与龙相似,在十二生肖中,民间称蛇为小龙,俗信龙是由蛇演变成的。在福建民间,各地广泛流传人与蛇结合的美丽故事,如“蛇郎君”故事中的蛇郎君,是一个善良的君子,人们据此改编成闽剧《花鸟记》,深受闽台人民喜爱。

除闽之外,福建还有过七闽、八闽之别称,现习惯称八闽。七闽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如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

所谓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称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及邵武军、兴化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

闽东:指福建东部闽江中下游及东北部山区的广大区域,临台湾海峡和东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宁德。其中福州六区六县及福清市和宁德的古田、屏南两县通行福州话,宁德的其他县市多通行福安话。此外中国台湾管辖的连江县(马祖列岛)亦属于闽东。

闽中: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三明市市区辖三元区、沙县区,包括永安市、尤溪县、大田县、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沙县、泰宁县、将乐县、建宁县9市县。大田通行闽南和闽东方言,三明、永安、沙县通行闽中方言,宁化、清流通行闽西客家方言,泰宁、将乐、建宁、明溪、邵武通行闽赣方言,尤溪则通行闽东方言,而非闽南方言。莆田市包括仙游县和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秀屿区。

闽南:指福建南部九龙江、晋江流域的区域,临台湾海峡,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经济较为发达,故又有闽南金三角之称。此外,中国台湾管辖的金门县亦属于闽南。闽南地区为著名侨乡,漳、泉两地移民,又称河洛人,是大多数海外华人和台湾河洛人的祖籍地。通行河洛语。西部毗邻闽西地方,与客家地区过渡,亦有客家话分布点,如:诏安县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红星等乡镇、云霄县、南靖县、平和县的部分地区,本地区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台湾。

闽北:指福建北部的闽江上游地区,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侧、戴云山脉西北侧。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南平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东靠宁德市、西对江西省上饶市和鹰潭市、南挨三明市、北临浙江省丽水市。是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通行闽北语。

闽西:古代指福建最西端的州郡汀州,除龙岩城区和漳平外,其余各县均为客家住县,系客家四州之一,此地也为移民台湾、南洋、四川等地之客家祖籍地之一,以武平县刘光第、永定区吴伯雄等为代表。现代则指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市。永定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