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介绍
柳宝诒(1841-1902),字谷孙,号冠群,又号惜余主人,江苏江阴周庄人,晚清著名中医学家。《江阴县志》称其“为人和厚好学,能文 致和堂为清末名医柳宝诒所创。柳宝诒,字谷孙,号冠群,又号惜余主人,江苏江阴周庄人。祖籍浙江宁波,道光年间迁居江阴。柳宝诒生于道光22年(1842年),卒于光绪27年(1902年),享年59岁。50岁时生一子名剑寒,号昌绪,后来成为柳致和堂的主人。
先生在中医药领域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著有《温热逢原》、《柳选四家医案》、《惜余医话》等,尚有门人编撰的《柳宝诒医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体系,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先生医术高明,一生救人无数。他为人治病,重在辩证论治。有鉴于乡间因药物购买不便而影响疗效、贻误病机,先生于清光绪16年(1890年)49岁时在江阴东乡周庄镇东街创设柳致和堂药店。致和者,致力于医,饮之太和也。
先生积毕生之经验审定一应丸散膏丹,按症试服,奏效如神。先生常到柳致和堂亲自监制,用药地道,务求精益求精;并将药品的炮制、配伍、治病之理逐方评释,汇编成《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一册,于清光绪24年(1898年)以木刻板印行,扉页由晚清大文学家俞樾亲笔题字。柳致和堂著名的秘制柳氏圣济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保赤金丹等尤有特殊之功效,名闻遐迩。
先生于清光绪20年(1894年)53岁时在江阴城中大街(今澄江镇人民中路45号)与亲翁章翥云合开柳致和堂分店,店号“致和堂”。营业之盛,名震江浙二省。江阴致和堂炮制的五加皮酒、玫瑰酒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
岁月沧桑,转眼百年。如今,“致和堂”药店遍布全国各地,而江阴本地的“致和堂”则成为最古老的“致和堂”了。在江阴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保护和大力支持下,江苏大众医药对致和堂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并矢志于将致和堂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古老的致和堂也必将焕发出现代的风彩。工书,尤长于医”。 柳氏祖籍浙江宁波,道光年间迁居江阴。宝诒周岁丧父,十岁亡母,由祖母抚养成人。同治四年(1865),柳氏考中第一名秀才,以优贡入京,因见清廷腐败,无意于仕途,遂归里研究医道,不久便名闻远近,在江阴、无锡、常熟、苏州一代颇有盛誉。柳氏一生著作甚丰,门人众多。著作有“素问说意”、“温热逢源”、“惜余医案”、“柳选四家医案”等十二种。门人中较有名者是金兰生、郭吉庆、谬君燕、赵静宜、吴俊峰、王宝如、邓养初等。据传柳氏招收学生重视文化程度,大半皆出生秀才。柳氏本人不但善诗能文,且长于书法,其行书学文征明、董其昌,其草书则与当时书法家苏亦纯、孟起凤齐名。故他书写的处方信函,虽寸笺片纸,也常为书法爱好者珍藏。
柳氏为人正直,乐于济人,诊病从不计较报酬,且在乡里设文社,组织乡里子弟学习文化,其费用全由柳氏负担。后又与东南乡绅士薛春泉在江阴城内创办东南乡试馆,自任董事,以利东南二十六乡子弟入城考试,故耗费甚多。柳氏深受当地群众爱戴和敬重,家乡方圆数十里,皆呼“冠先生”而不名。据说他去逝之时,悲恸呼号整个乡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