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马相伯于1902年创办的震旦学院。震旦开学一年多之后,因法国教会势力干预学校教务,篡夺校政,以于右任为首的绝大部分同学愤然退学。1905年,他们重新拥戴马相伯创立了复旦公学,校名“复旦”便是于右任所取,表示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的意义。
“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中的一篇《虞夏传·卿云歌》。《虞夏传》记载,舜禅让给禹时,“卿云聚,俊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毛泽东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复旦接到题名后,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原迹请荣宝斋精裱后珍藏于校档案馆。
校徽
一九一八年,校长李登辉到南洋募集资金十五万银元,在江湾购地七十余亩。一九二零年冬,复旦大学在江湾奠基。从此,学校拥有了永久校址。复旦校徽即根据江湾校区奠基石拓片制作。
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
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图为李登辉校长题写的校训。
校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
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精神:团结、服务、牺牲。
校歌
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创作于1925年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
校花
白玉兰,1913年3月,春寒料峭,复旦公学刚刚从吴淞迁入上海西区徐家汇的李公祠。庭院中有数株白玉兰树,师生誉之为“花中君子”,以她为校花。1947年李登辉正式提议白玉兰为复旦校花。
校庆日
1905年9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复旦公学正式开学,1949年以前,复旦一直把这天作为校庆日。1937年3月2日,复旦大学召开校务会议,把5月5日定为校友节。1938年5月5日,复旦大学决定本日为迁北碚“立校纪念日”。自此,校庆日与校友节合二为一。1949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复旦大学获得新生的日子,后来复旦校务会议通过陈望道校长的提议,把5月27日定为复旦的校庆日。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