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张江国际脑库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复旦大学学术研究

复旦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建有上海数学中心、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观测台站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医学中心4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创新引智基地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5个;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数学中心上海数学中心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校新闻学教材研究基地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老年疾病国家临床医学中心介入治疗国家临床医学中心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世界经济研究所
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
前沿科学中心脑科学前沿中心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新农村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物理与离子束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性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化递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纳光子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物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涂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心血管介入治疗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创新科学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照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现代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分子催化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针灸机制和穴位功能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视觉损害与重建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肾脏疾病与血液净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
上海工程研究中心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工业菌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消化内镜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分子影像探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重要产品追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结直肠肿瘤微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区块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心肺疾病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心脏瓣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手性药物工业不对称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卫健委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
卫健委近视眼研究重点实验室卫健委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
卫健委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卫健委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
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卫健委手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
卫健委抗生素临床药理重点实验室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野外台站(国家林业局)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储能技术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现代人类学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发育与疾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医学表观遗传与分子代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际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遗传与发育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
创新引智基地量子调控创新引智基地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现代应用数学创新引智基地人类遗传学创新引智基地
功能纳米材料系统工程创新引智基地脑发育与重塑创新引智基地
持续性感染与疾病创新引智基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药物创制产业化开发中心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分析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微纳器件与工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市重大疾病蛋白质组研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恶性肿瘤生物样本库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量子调控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心力衰竭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蛋白质化学生物学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表观遗传学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小分子活性物质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视频技术与系统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电子与光电子材料及器件分析技术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e-研究院健康领域重大社会问题治理上海高校e研究院
上海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与上海市司法局合作共建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研究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医学科研的经费和项目数,已从两校合并初期的25%左右,增长到全校总量的一半。

1·科研经费&项目

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186万元。获得“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

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45项,获资助项目482项,获资助经费17465.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9项,重点项目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

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资助20项,新教师类项目资助37项,资助经费为253.2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9项,经费128.5万元。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立项3项。获得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357万元。

2·论文发表

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被《自然》于2010年2月以连续两篇研究论文的方式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2023年8月9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陈飞课题组与浙江大学陆华松课题组合作,在nature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了文章r-loop dependent promoter-proximal termination ensures genome stability (《r-loop依赖的启动子近端转录早期终止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该研究首次发现了intac复合物与单链dna识别复合物soss稳定结合并形成soss-intac复合物;该复合物以凝聚体的形式通过调控细胞内r-loop的水平维持基因组稳定性。

北京时间2024年9月4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粟硕教授团队与合作者,运用前沿交叉研究方法揭示多种哺乳动物宏基因组数据中的病毒基因组组成、生态学特征与跨物种传播规律,在“同一健康”理念下,为构建人-动物-环境一体化多维度新发传染病预测预警体系奠定重要数据基础,成果以题为“farmed fur animals harbor viruseswith zoonotic spillover potential”的研究长文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

3·科技获奖

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

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

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2011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2010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国家科技奖励(通用项目)
年度奖项项目主持人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筑建外周-中枢神经通路修复肢体运动障碍的重大技术突破及理论创新徐文东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多元协同的视觉计算理论与方法姜育刚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硅氧烷杂化聚合物功能涂层设计制备新技术及其应用武利民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赵东元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不可压流体方程组的非线性内蕴结构雷震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周俭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随机控制与非线性滤波的数学理论汤善健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超构表面对电磁波的调控周磊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碳纳米管复合纤维锂离子电池彭慧胜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周平红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瞬态新奇分子的光谱、成键和反应研究周鸣飞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毛颖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了解青光眼战胜青光眼孙兴怀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铁基超导体电子结构的光电子能谱研究封东来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东亚人群和混合人群基因组的连锁不平衡研究金力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ct/mri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应用耿道颖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秦新裕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脑组织修复重建和细胞示踪技术及转化应用朱剑虹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的研究龚新高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庄国顺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人脑动态建模、定位与功能保护新技术及其在神经导航中的应用宋志坚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大分子自组装的新路线及其运用江明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极化电磁散射传输与空间微波遥感对地观测信息理论金亚秋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的研制葛均波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肝癌转移机制的新发现及其意义钦伦秀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肾阳虚证的神经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沈自尹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新技术及其在涂层中的应用武利民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外科新技术治疗颅内难治部位的病变周良辅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及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樊嘉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y染色体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的起源、迁徙和遗传结构的研究金力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双氯芬酸类解热镇痛药生产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陈芬儿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转移研究中的应用汤钊猷
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视眼手术微型角膜刀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褚仁远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葛均波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与激波理论陈恕行
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d-生物素的不对称全合成生产新技术陈芬儿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影像学和介入放射学新技术在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系列研究周康荣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长膈神经移位与颈7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顾玉东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耳外科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重建王正敏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有序排列的纳米多孔材料的组装合成和功能化赵东元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杨英珍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邵志敏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紧凑型荧光灯光衰机理的研究方道腴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蛋白激酶在阿片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成瘾中的作用马兰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份(微小成份)分析陈天平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制备陆昉
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及免疫策略研究徐志一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重组链激酶(r−sk)研制、开发与临床应用宋后燕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从2003年到2007年,该校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达到2·6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1·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2项。

复旦大学获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类奖32项、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类奖79项、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各类奖17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奖80项。

2021年7月26日,复旦大学联合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发布了“2021中国开放数林指数——城市标杆”和《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指标体系与城市标杆》。

2022年8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成功研制中华家系1号(同卵双胞胎家庭)人源b淋巴细胞系全基因组dna序列和全转录组rna标准物质,该成果在基因组测试质量及计量标准交流会上正式发布。该系列标准物质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将为基因测序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2022年9月,山东农业大学化学学院与复旦大学、河南大学合作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酸团簇材料开发的水系锌离子电池的三功能优化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能源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

发现新型高温超导体

2024年,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赵俊教授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成功生长了三层镍氧化物,证实了镍氧化物中具有压力诱导的体超导电性,其超导体积分数达到86%,这意味着又一新型高温超导体被发现。7月17日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

截至2023年10月,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591·06万册(含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其中中文475·79万册(含线装古籍约37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外文126·35万册,订购中外文数据库669个,自建数据库14个。2022年购置纸质中文图书92881册,外文图书11842册,中文报刊1156种,外文报刊470种,新增数据库5个。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

学术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创刊于1935年6月,1978年复刊。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

《复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

《数学年刊》:2008年,该刊出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6期,《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6期,以及a辑中译英版c辑(英文版)4期(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中国当代数学》,由美国阿伦顿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

《复旦教育论坛》: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核心期刊。

《新闻大学》: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

《当代修辞学》:为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属于cssci来源期刊。

《研究与发展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中国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之一。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获得2007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共发表述评3篇,论著25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著5篇,国家“973”和“863”计划资助的论著5篇,其他项目资助的论著3篇),综述21篇,其他文章34篇。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著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

《中华手外科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临床医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

《中国癌症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