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张江国际脑库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复旦大学办学历史

复旦大学

办学历史

筚路蓝缕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6月29日,原震旦学院教师于《时报》登载《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白》,是为“复旦”校名之始。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表示不忘“震旦”之旧,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的意义。9月14日,复旦正式开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复旦学生多数参加革命军;加上经费停发,校舍又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校一度停办。12月中旬,校长马相伯、教务长胡敦复在无锡士绅支持下,借李瀚章大公祠为课堂,昭忠祠为宿舍,筹备复学。1905~1911年,复旦公学培养出四届高等正科,毕业生共57人。

1912年5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学校、专门学校开学。一时各校纷纷筹备复课,复旦则因校址无着,经费困难,束手无策。孙中山先生在听了临时政府交通部长于右任汇报后,当即决定拨补助金一万元。之后,复旦迁址徐家汇的李鸿章祠堂办学。

1913年3月1日,复旦重新开学。5月3日,上海学界公祭宋教仁。复旦公学派人布置灵堂,校长李登辉、教师邵力子、蒋梅笙等在会上慷慨陈辞。不久,爆发“二次革命”,但这次革命迅速失败。复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国外,学校经费补助又告断绝。李登辉校长千方百计地开源节流,师生共同努力,终于使学校收支趋于平衡。在这样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养成了复旦师生团结奋斗,精打细算,讲究效率的传统。

1912~1916年,共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十五人,中学毕业生一百五十人。其中知名的有张志让、孙越崎等人。

1913~1936年,李登辉担任校长,是复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在他任内,复旦发展成为一所闻名全国、有特色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办学体系。

1917年,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复旦升格为大学后学生也逐步增加。

1918年,李登辉校长去南洋集资了15万,在江湾置地,是复旦校园之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复旦教师邵力子当时任《民国时报》总编,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传真,立即告知李登辉及复旦同学,成立了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坚持罢课、罢市,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并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

草创奠基

1920年冬,在江湾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计有教室楼一座,名简公堂(今复旦博物馆);办公楼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两翼,改作图书馆,今校史馆所在地);第一学生宿舍(抗日战争中毁于炮火,今相辉堂址)一座;教师宿舍一栋(已毁)。

1922年4月,大学部迁址江湾;中学部则留徐家汇原址,称私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议在理科设立土木工程系,内部分为道路、桥梁、建筑等。该年秋,复旦在郭任远教授建议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1924年,复旦学生为841人,教职员58人。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复旦学子自动组织义勇军,积极训练,准备投笔从戎。

1925年8月,复旦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准予立案。

1929年,复旦大学进行系科改组,增设新闻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时全校共有17个系,分属文、理、法、商四个学院。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复旦在李登辉校长主持下,召集全校师生开声讨大会,并成立军事训练委员会,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复旦同学在李校长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11月20日,复旦一百多同学组织“义勇军”,参加十九路军抗日,被分配担任后勤、宣传、教育等工作。战争期间,复旦大学迁至徐家汇的附中继续上课。

1935年华北事变后,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复旦同学立即响应,到上海市政府请愿,反对华北自治。后又云集火车站准备赴南京请愿。蒋介石打电报给李登辉,李校长被迫去火车站劝阻学生,被同学们谢绝。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扰,复旦学生自己开火车准备去南京请愿,但是铁轨又被破坏。“我们修。”同学们修复铁路后在无锡被阻拦。国民党用武力将同学押解回沪。但京沪铁路中断四天,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反响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军警当局包围复旦大学,并从校外宿舍逮捕学生救国会干部七人。下午,军警又冲入校内,殴打师生,学生有力反抗,将军警逐出校外。军警在校外开枪,误杀警察一人,反诬学生所为。26日上午,军警进校搜捕,结果一无所获。李登辉校长强烈抗议国民党的暴行,29日召开临时校董会,会后前往责问上海市长吴铁城。吴承认发布复旦学生枪杀警察的新闻是错误的,保证以后决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国会也发表宣言,抗议军警围捕复旦学生。在各方面的反对和抗议下,国民党不得不将全体被捕学生释放,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下半年,李登辉校长在国民党当局的阴谋下被迫离职,吴南轩继任。吴南轩到任后,复旦爱国学生遭迫害,救亡运动被扼杀。

抗战时期

1937年1月8日,为了贯彻国民党最高当局把复旦大学迁出上海的意图,学校董事会召开第九次会议“拟在太湖流域另觅佳处”。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期间,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出资购买太湖边土地一千余亩,以促成复旦迁校。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这一迁校计划未能实行。

1937年,复旦大学设有文、理、法、商四学院,十六系科。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一所,义务小学二所。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寇侵沪,战火纷飞,复旦学生开学到校极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来沪,指示复旦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四所私立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大同、光华因经费无着落而退出,复旦、大夏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大,“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分二部分别迁往江西、贵州。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一部联大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师生长途跋涉,于12月底抵重庆。

1938年2月,复旦在重庆复课。3月,复旦、大夏两校领导人在贵州桐梓会晤,决定取消“联大”,各自在川黔两省设校。该年复旦渝校有六十多名毕业生。

1938年2月,留沪复旦复课。这年暑假,复旦沪校有55名毕业生。

1938年秋,复旦渝校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重庆,复旦大学罹难师生共七人。由于校舍被炸毁,学校宣告本学期暂告一段落。1940年秋,复旦渝校建立农学院。

1941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届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复旦大学翌年起由私立改为国立,由吴南轩任校长。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驻上海租界。李登辉宣布复旦沪校实行“三不主义”,即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办。在敌伪环伺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不教日文。

1942年1月1日,中学部独立,改称上海市私立复旦中学(今上海市复旦中学),李登辉兼任校长。

1945年4月5日,由陈望道创办的复旦大学新闻馆(当时中国高校第一座新闻馆)开幕。

复员回沪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制定复员后发展规划,对原有系科作大规模扩充:增设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造船学系;文学院增设哲学系,原有史地学系分开,改设史学系;理学院数理学系分为数学系、物理学系,增设地理学系、地质学系;商学院增设国际贸易学系、工商管理学系、运输学系;农学院增设水产学系、蚕桑学系、农业化学系;法学院内各学系酌量分组,如外交组之类。复员后学生人数定为6000至10000人。重庆北碚校址由留川校友创办重庆相辉学院,院长许逢熙。

复旦改国立后,在上海的复旦附属中学、实验中学继续保持私立性质。1945年11月3日,两校召开联合董事会议,决定其归属。原私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定名为“上海市私立复旦中学”,校长李登辉,主任何恭彦。原私立复旦大学实验中学定名“私立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校长李登辉,主任朱祖舜。两校各自成立校董会,主席均由李登辉担任。

1946年8月,复旦渝校师生回到上海。同年秋,投考学生达11000多人,录取400余人,复旦生物系设立海洋学组,是国内高校第一个海洋学专业。12月24日夜,北京大学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国兵强行奸污。30日晚,复旦举行“全校学生大会”,控诉揭露驻华美军暴行,决定从12月31日起罢课三天。31日,复旦与其他各校代表开会,组成“上海市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并决定在1947年元旦举行全市性抗暴游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复旦同学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园经四川北路进行游行示威。同日,复旦大学的33位教授,发表《正告美国政府的意见书》。这场抗议驻华美军的运动持续到三月上旬,成为蒋统区人民斗争的新高潮的标志。3月,复旦学生自治会进行改选,进步同学组成“五院联合竞选团”,反动学生组成“不谈政治竞选团”,展开了激烈的竞选活动。“五院联合竞选团”获得了压倒的胜利。学生自治会竞选一结束,复旦同学立即投入到三反运动中去。5月26日,在特务学生的指挥下,反动军警在国权路埋伏,袭击进步学生,这就是“国权路血案”。血案发生后,同学罢课,教授罢教,章益校长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学生50余人。复旦同学被捕去11人,由于争议力量的努力,从7月8日开始,被捕学生陆续释放。7月5日,李登辉老校长提出了“复旦精神”的定义,他对毕业生说:“…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也是你们的责任”。

1947年,复旦恢复招收研究生,是年春,经济研究所成立,首届招收研究生9人。至1949年春,研究生人数达97人。1948年,复旦向教育部申请设立生物研究所,从事医药、农业、渔业等问题的科学研究,获准从1949年开始招生。

1948年底,国民党教育部暗中策划复旦迁校台湾,一千多名师生联合签名反对,这件事揭开了护校和迎接解放斗争的序幕。

1949年,为了做好护校工作,以学生为主建立了防护大队。4月27日,上海警备司令部限令复旦大学在两天内迁入市区育才中学。国民党军队随即进入学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复旦同学立即集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乘汽车进入复旦校园。6月20日,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军管会任命张志让、陈望道担任校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该年学校设有文、理、法、商、农五个学院20多个系(科)和经济、生物两个研究所。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

跨越腾飞

1950年,复旦大学的海洋学组并入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国立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毛泽东主席为复旦亲笔题写了校名。同年,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1952年2月,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成立,李正文任书记。

1952年10月,毛泽东正式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长。

1952年秋,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参与成立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农产品制造组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茶叶专修科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校的文、理科有关院系并入复旦大学。复旦在是年8月至9月的院系大调整中,不仅大大加强了基础学科的实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一批人才(如: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卢鹤绂等知名教授),成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全国重镇,奠定了后50年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师资基础。

1956年,复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五六十年代,杨西光、王零领导的学校党委支持校长陈望道狠抓教学质量,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系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期间,复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都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学科高原。1949~1966年,复旦培养的学生中有70余人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三。

1958年“大跃进”,复旦大学理科新建了计算数学、力学、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新专业。此前,文科重建了法律系、哲学系。这些新专业的创建,标志着复旦开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之路。

1959年,复旦大学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66年~1976年,复旦大学成为“文革”重灾区,教学科研受到重创。1970年,复旦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

1977年,复旦恢复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8年,苏步青出任校长、党委委员,夏征农出任党委第一书记,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同时倡导民主办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同年2月,复旦再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复旦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同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

1993年2月,复旦大学提出了“追求优质,争创一流,明确复旦作为高校国家队的坐标位置”的发展大计,并逐步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1994年,复旦大学通过由教育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复旦大学题词:“面向新世纪,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1999年,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共建复旦大学的协议,复旦成为“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2001年6月,主办第5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校长级年会。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称复旦大学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校庆大会并致词。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复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这是继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中国第二次为一所大学百年校庆发行邮票。同年5月,复旦大学张江校区一期竣工。

2006年,“复旦”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同年,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7年,“复旦”商标(包括“复旦”二字和图形标识)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教育类),复旦因此成为继清华大学之后,中国第二所获此殊荣的高校。同年,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09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11月,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6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揭牌,系复旦上海本部之外的首个院区。11月,入选国家支持高校创建的首批16个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之一。

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月13日,加入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获准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5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等机构发起组建“中国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成立复旦大学-谷歌科技创新实验室。6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10月,成为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9所创始高校之一。

2019年4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7月,学校与绿地集团签约共建复旦绿地全球医学中心、复旦大学创新校区。8月,学校与孔子学院总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月,倡议并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

2020年1月,学校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8月,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贫联盟。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1月20日,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1月17日,加入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3月30日,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成立。4月27日,复旦大学与匈牙利政府正式在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布达佩斯共建复旦大学匈牙利校区。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12月25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成立。

2022年2月,复旦大学列入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2022年3月1日,大足石刻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通过在线视频方式分别在重庆市大足区和日本奈良市举行中日合作大足石刻保护协议签订仪式。

2022年10月,复旦大学与澳门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

2022年11月,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在复旦大学成立。11月27日,由复旦大学和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共同建设的“复旦大学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揭牌。

2023年3月,复旦大学书画篆刻艺术研究中心成立。3月28日,复旦大学等七所高校联合发起组建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4月8日,联合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4月16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袂发起的“泓复学堂”正式成立。5月7日,复旦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成立。

2023年5月26日,由上海市教委指导,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9月,复旦大学变态反应及疾病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1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江湾校区举行。11月,牵头成立“生命健康数据空间联合实验室”。12月11日,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同时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智库联盟授牌成立。12月19日,复旦大学-蘑菇车联“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2024年1月7日,复旦大学—交投倬粤水系电池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是全国首家水系电池的研发中心。2月1日,复旦大学成立四个新工科创新学院,四个新工科创新学院包括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并面向2024年高考生启动本科招生。2月5日下午,复旦大学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中心揭牌。3月16日,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成立。6月6日,世界政党智库合作联盟成立,复旦任共同理事长单位。6月,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成立。6月13日上午,复旦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华山临床医学院正式揭牌。7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正式揭牌。7月27日,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成立。8月3日,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成立。8月,中国铁塔与复旦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位置计算创新实验室”。9月,由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学术带头人耿道颖教授团队牵头研发并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颅内动脉瘤磁共振造影图像辅助检测软件(aineurysm)”正式获批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nmpa) 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024年8月28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第十六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10月13日,复旦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成立;同日,复旦大学全球供应链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0月18日,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福建)揭牌仪式在福州举行,复旦大学福建科创馆开馆。11月6日下午,复旦大学成立交叉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发展中心、应用技术发展中心、先进技术发展中心共四个校级科研发展中心,旨在通过邀请一批活跃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作为专家参与学校科研管理、统筹谋划,在学校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学术支撑作用。11月11日,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与澳门中葡经贸文化促进会、澳门中华青年商会签署备忘录,共同推进“中国—葡语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的建立。12月8日,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宣告成立。12月18日,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入驻企业重庆华智生物与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共建的“创新疫苗共性平台研发校企联合实验室”举行签约揭牌仪式。

2025年2月消息,复旦大学新设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并启动对外招聘。3月18日,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3月19日,依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设的复旦大学长寿与衰老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3月26日,复旦大学临床科学研究院揭牌。3月31日,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4月16日,复旦大学连开三场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会上,宣布成立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任院长;成立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副校长周磊任院长;高质量推进建设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副校长姜育刚任院长。4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4月21日,欧普照明与复旦大学共同揭牌“全球智慧照明校企联合实验室”。4月2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复旦大学学生分会成立。5月7日,复旦大学与中国银行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子彬院举行。5月,“复旦大学先进光刻胶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5月18日消息,复旦大学“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启用仪式在相辉堂前草坪举行。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5月28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宣布与上海复旦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未来五年双方将加强在学术研究、展览、人才培训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不同领域的合作。6月18日,复旦大学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19日,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qs quacquarelli symonds(qs)发布了2026qs世界大学排名 ,复旦大学第30名。 6月19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21日,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浦创新中心)、复旦大学(虹桥)全球校友科创中心在虹桥揭牌。6月30日下午,复旦大学全球合作促进中心正式揭牌成立。7月,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全球合作中心成立仪式在江湾校区二号交叉学科楼会议室举行。7月11日,复旦大学与嘉定区政府共建的“复旦大学国际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签约揭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