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

历史沿革

为适应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后的新要求,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管理局成立,作为机关职能局,负责全院财务、总务、器材、基建等项工作。同年,管理局分别在西郊(现海淀区中关村地区)、北郊(现朝阳区奥运村地区)设立了管理办公室,负责两个地区科研院所后勤服务保障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行管局人牢记使命,勤奋耕耘,默默奉献,将中国科学院行政后勤保障的重担扛在肩上。不论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建院之初,还是在纷乱不安、困难重重的“文革”年代,抑或是日新月异、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行管局人凭着对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忠诚和牢记使命、迎难而上的精神,为中科院科学家们提供了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科研保障。

水、电、暖,是科研条件保障最基本的“三驾马车”。计划经济时代,行管局承担了院京区“三电”办公室工作,在节约用电、安全用电、计划用电方面统筹协调京区各单位。行管局积极作为,改造供电系统和供热系统,精心养护设备设施,大幅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彻底扭转了中关村地区科研单位的用电供热矛盾。实验室修到哪里,水电暖就通到哪里,不让科学家为科研条件而担忧。

1956年,中关村开办了合作社、粮店、副食店、电话局,打出了第一口井,建设了福利楼、茶点部、俱乐部、大操场、“四不要”礼堂等生活文化体育设施。1957年,在西郊医务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西郊门诊部”(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医院”);1958年兴建的“中关村小学”,日后逐步发展成为著名的中关村一小、二小(1971年)、三小(1981年)。生活设施的逐步完善,极大地保障了科研人员的生活品质,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1975年,在胡耀邦同志关怀下,行管局与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帮助研究所购买活动房,缓解集体宿舍压力;新建楼房,缓解职工子女入托难题;专门成立“燃气办公室”,帮助中关村地区5200户科研人员家庭用上煤气罐。时称“五子登科”的重大民生保障举措,在知识和文化横遭摧残的寒冬里,给中科院的科研人员送来党的温暖。

1978年初,方毅院长要求“后勤服务工作要深入科研第一线”,行管局机关从三里河搬到中关村,随后主持制定了中关村改造规划,完成北郊、城区、中关村等地区职工宿舍的分配任务,重点解决中年知识分子及知名科学家的住房困难;改造了中关村的主要道路,开辟320路公交线路,在中关村地区初步形成以房屋修缮、供暖、供电、给排水、绿化卫生、幼儿园、食堂、浴室、商店等为主的管理和保障体系,科研后勤服务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初现规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拉开,在院党组领导下,1984年底,行管局率先而为,试点体制改革。行政经费压缩了,行管局提出“有偿服务为主,行政拨款为辅,开发创收弥补”的经营机制,先后开办15个经济实体,用经营收益弥补行政经费的不足。“整体承包、创收提成”等改革举措,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中关村南区、北区、东小区的联片集中供暖工程、电改工程、供暖煤改气工程等重大基建项目先后完成,8956户家庭电视收视条件得到改善,中关村地区民用天然气在全市率先开通。在冬季供暖中,不仅多年不要院另拨经费,所属锅炉房还提前十天供暖,为科研人员创造舒适温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行管局务实创新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院领导的好评。1991年,行管局机构改革成为院直属事业单位,按照“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维护”的方针,全面负责中关村、北郊南北生活区以及科研办公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90年代中期,院党组加强行管局的院管职能,行管局承担了院京区房屋管理、计划生育委员会、绿化委员会和三点管理等工作职责。跨入新世纪后,在后勤服务社会化急于求成、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运转不顺畅的情况下,行管局人依然一如既往,尽心尽责,无怨无悔。在抗击“非典”的战斗里,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行管局冲锋在前、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保障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推进。

十年拼搏,内外兼修强根基 双轮驱动,事企共赢保率先

{2006—2015年}

“一心为人民,全力谋发展”,这是行管局人砥砺拼搏的战斗号角;凤凰求自新,浴火复重生,这是行管局人挑战自我的精神写照。“搭建知识创新服务平台,打造行政后勤管理旗舰”,白春礼院长为新时期行管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行管局人以实际行动倾力打造科研创新生态系统,将后勤支撑保障的深度、广度、内涵提升到新的境界。

2011年4月,中科院“3h工程”正式实施。行管局积极担当、主动作为,“3h工程”成为新时期行管局科研行政后勤保障的首要任务。

“housing工程”建设方面,行管局主动贡献“自有”土地,并在院统筹下联动国科大、微生物所、理化所,建设了中关村人才苑、中关村北二条人才周转公寓、北郊科学园南里人才公寓共1151套,一定程度上缓解科学院吸引人才工作的最大矛盾。同时,行管局代院管理和服务老旧生活小区107·5万平方米,1·8万户;承担院京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管理8座总配电室、14个分配电室,3座箱式变电站,3个供热厂,服务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奥运科技园区,倾力打造“安居工程”。

“home工程”建设方面,中国科学院幼儿园保障京区研究院所科研骨干子女就近入园,满意率近百分之百;整合资源,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独自承办、对外拓展等形式,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中科启元学校等全力保障京区科研骨干人才子女享受优质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联动各方资源,协调解决配偶就业、大龄择偶等后顾之忧,全力建设“安家工程”。

“health工程”建设方面,随着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医院的揭牌,汇聚京区三甲医院综合资源,建立京区骨干人才就诊绿色通道;充分利用体育场馆,承办协办院各类体育赛事,为科技人员健康健身提供优质服务,努力保障“安康工程”。

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在京区科研院所集中的朝阳区、海淀区,行管局积极协调,联动中关村街道、亚运村街道、奥运村街道三个办事处,形成覆盖治安、交通、环境、卫生等领域的“一局三村”社会综合治理的新格局,建设维稳和防化应急处置队伍,服务保障重大活动、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2013年,在院后勤协会的领导下,行管局承担了协会秘书处工作,牵头成立院科技物业联盟、学前教育联盟和专家公寓联盟,全面落实院后勤支撑体系规划,为实现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