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剧院前身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成立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由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西北青年救国会总剧团以及小小剧团组合而成。1943年,剧院同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合并,组成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部分成员组成东北文艺工作第二团。1949年,进关抵达北京,成立了直属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领导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第一任院长是廖承志。1952年6月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两院合并
1958年建国十周年前夕,中央曾做出过建设国家话剧院的决定,文化部遵照中央指示,开始进行国家话剧院建设的准备。
1960年1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审查了清华大学的设计方案,并在文化部关于修建国家话剧院问题的报告上就剧院的选址和建设日期等问题做出了重要批示,后因国家经济调整,国家话剧院建设的准备工作停止。
1966年,文化部决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沿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1973年,国务院文化组指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合并组成中国话剧团。作为国家级的话剧表演团体率先冲破了文艺“禁区”。1977年5月,中国话剧团在北京公演了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
建设筹备
1985年12月,文化部向中央提出建设国家话剧院的建议。次年4月,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准将国家话剧院列入“七五”期间文化部前期工作项目计划。1989年12月,文化部就国家话剧院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事宜再次报请国家计委,次年1月,国家计委批准了文化部的工作计划。自此,由文化部组建的国家话剧院筹备办公室正式展开了国家话剧院建设的前期工作。此后十余年,国家话剧院筹备办公室完成了建设方案调研、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经济估算等工作,并搜集了大量的各国国家剧院的相关资料,为话剧院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有计划地建成国家博物馆、国家话剧院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
正式组建
2001年12月25日,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国家话剧院。2002年4月27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首都剧场上演出,这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组建之后创作演出的首部作品。
2003年10月,王晓鹰导演将《哥本哈根》搬上中国国家话剧院舞台演出,获得“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小剧场演出季”优秀剧目奖(第一名)等奖项,被赞为“小剧场话剧标杆之作”。
2004年,中国国家话剧院举办首届“国际戏剧季——永远的契诃夫”,契诃夫戏剧处女作《普拉东诺夫》首次登上中国舞台。该次改编的契诃夫三部独幕喜剧中,《蠢熊》刻画出一对男女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从慌张躲闪到勇敢接受的过程;《求婚》则展示了大龄男女之间啼笑皆非的争吵和相爱;《婚礼》通过俄国中产阶级家庭婚宴上的故事,讽刺了“有利可图”的婚恋观。
2007年底,国家话剧院新建剧场于正式开工。新址整体包括剧场与办公楼两部分,总建筑面积达21000平方米。
2010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决定由田沁鑫独立担纲编剧、导演,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加入学术顾问团队,把《四世同堂》改编成了三幕话剧,推上舞台并获得了成功。
持续发展
201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排演了中国版的莎士比亚戏剧《理查三世》,并赴英国、美国、以色列、丹麦、匈牙利、罗马尼亚、韩国等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演出,向世界各国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戏剧经典碰撞后产生的现代舞台生命力。
2013年春节前夕,国家话剧院为全国观众准备了“话剧盛宴”,十台风格迥异的话剧在全国多地上演。其中既有新创大戏《大宅门》《蝴蝶》,也有经典剧目《四世同堂》《欲望花园》,还有先锋试验剧目《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尚版)《夜店之天生绝配》,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观剧需求。此外,国家话剧院2013年新创大戏《大宅门》于1月17日在国家话剧院成功首演。该剧根据电视剧版《大宅门》改编,由郭宝昌导演,国话演员刘威、朱媛媛、雷恪生、刘佩琦以及特邀演员斯琴高娃担任主角。同时,由国家话剧院、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与playking制作公司共同出品的双语音乐剧《蝴蝶》于1月17日在国话剧场演出。
2014年4月16日晚,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演出季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开幕,当晚,《招租启示》和《江小东与刘小文》分别在国话先锋剧场和国话小剧场上演。
2015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迎来了组建14周年纪念日,剧院老中青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庆剧院生日。剧院安排了“向2015年退休的戏剧工作者致敬”的环节。这一年,国家话剧院全年共组织演出460场,观众累计40万人次,演出收入3000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2016年12月23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此次选择把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并首次以话剧的形式搬上中国戏剧舞台。
2017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次尝试将艺术与技术结合,运用八台摄像机实现了‘现场拍摄、瞬时剪辑、即时投屏’。2018年,剧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的《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探索‘戏剧+影视’拍摄模式和‘1+n’多舞台空间模式沉浸式表达,引发众多观众的情感共鸣。
2021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全面实践“5g即时拍摄”技术,在建党百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实现了“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数字化呈现新路径。2022年,剧院创排了聚焦通信兵战斗生活的话剧《铁流东进》和致敬革命文艺先辈的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在以“5g+8k”技术的实时直播中,话剧《铁流东进》单场收获70万元线上票房。《抗战中的文艺》则首次实现中国舞台剧在12个互联网平台同期线上演播,首播当日点击量破千万,相关的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超过21亿。
2023年5月,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线上演播品牌“cnt现场”。此次推出“cnt现场”,是中国国家话剧院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部署而做出的探索实践,并通过推出首部戏剧高清影像作品《英雄时代》,积极探索线下演出、线上演播“双演融合”新业态。
2024年2月4日至24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新春线上戏剧演播”带来11部作品。此次线上戏剧展播包括话剧《谷文昌》《红色的起点》《村里新来的年轻人》《俺爹·我爸》,以及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作品《子与阳货》《夜行记》《黄鱼先生》《唧唧复唧唧》《织娘》《面包会有的》《流光容颜》等11部剧目。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