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107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包含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合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8个。序号 | 名称 | 类别 | 创建时间 |
---|---|---|---|
1 |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2 |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11年 |
3 |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2011年 |
4 |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中心 | 2013年 |
5 | 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技部国合基地 | 2012年 |
6 | 地球深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2018年 |
7 | 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1年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12月) |
序号 | 名称 | 类别 | 创建时间 |
---|---|---|---|
1 |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2年 |
2 |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 2002年 |
3 | 自然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2004年 |
4 |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 科技部研究中心 | 2005年 |
5 |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6 |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6年 |
7 | 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6年 |
8 |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7年 |
9 |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10 |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 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平台 | 2008年 |
11 |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08年 |
12 | 湖北省高校艺术创作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 2010年 |
13 | 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2011年 |
14 | 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 2011年 |
15 | 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12年 |
16 | 紧缺矿产资源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2012年 |
17 | 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 2013年 |
18 | 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19 | 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检测与分析软科学基地 | 湖北省软科学基地 | 2014年 |
20 | 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 湖北省智库 | 2014年 |
21 | 湖北省地下水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国合基地 | 2014年 |
22 | 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16年 |
23 | 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创新中心 | 自然资源部技术创新中心 | 2016年 |
24 | 湖北省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和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7年 |
2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 2017年 |
26 | 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17年 |
27 | 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18年 |
28 | 智能地质装备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9年 |
29 | 湖北省珠宝工程技术中心 |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9年 |
30 | 智慧地质资源环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2019年 |
31 |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19年 |
32 |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19年 |
33 | 地球探测智能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19年 |
34 | 海洋地质资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20年 |
35 | 长江流域环境水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20年 |
36 | 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2020年 |
37 | 地下水修复技术转化中试基地 | 湖北省中试基地 | 2020年 |
38 | 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2021年 |
39 | 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 |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 | 2021年 |
40 | 湖北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 | 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 | 2021年 |
41 | 全空间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及系统湖北省中试基地 | 湖北省中试基地 | 2021年 |
42 | 先进钻掘机械装备湖北省中试基地 | 湖北省中试基地 | 2021年 |
43 | 高校治理研究中心 |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研究中心 | 2022年 |
44 | 国土碳汇智能监测与空间调控技术创新中心 | 自然资源部技术创新中心 | 2022年 |
45 | 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22年 |
46 | 区域生态过程与环境演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22年 |
47 | 湖北省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 湖北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 2022年 |
48 | 地下水质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23年 |
49 | 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 | 湖北省新型智库 | 2023年 |
50 |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3年 |
51 | 流域全息监测与智慧模拟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国合基地 | 2024年 |
52 |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研究院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2024年 |
53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 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 2024年 |
54 | 行星地质与深空探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24年 |
55 | 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2024年 |
56 | 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培育)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2024年 |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1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6月,201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0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1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6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739人(含学生)。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截至2014年6月,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类别 | 项目 | 时间 |
---|---|---|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第五完成单位) | 201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与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 2007年 |
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 | 2008年 |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成果(第三完成单位)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济阳凹陷第三系沉积、构造和含油性(第二完成单位) | 2001年 |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 | 2002年 | |
"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第四完成单位) | 2005年 | |
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第二完成单位) | 2008年 | |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第四完成单位) | 2008年 | |
分布式大型gis平台开发与应用 | 2009年 | |
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控技术与应用 | 2013年 | |
非线性矿产预测理论方法创立与应用 | 2013年 | |
重大工程滑坡动态评价、监测预警与治理关键技术 | 2020年 | |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 “我国烧绿石超族新矿物研究”成果 | 2013年 |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 | 2013年 | |
(截至2024年6月)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新增馆藏图书36397册,至2022年底馆藏图书达186·5万余册;可用数据库118个,其中中文数据库56个,外文数据库62个;全年开通试用数据库25个。全文电子图书193·88万册,电子期刊48576册,学位论文8931300册,音视频总时长249787小时。学校构建了学术机构知识库、学科服务平台、专利服务利用等综合数字服务系统;形成了以图书馆馆藏纸质与数字资源为主体、学科导航与知识发现为依托,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为辅助的资源服务体系;建成了以优势学科为重点、数字资源建设为主体、涵盖各专业的文献保障体系。
学术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社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统一管理学校期刊的直属单位,目前编辑、出版、发行《journal of earthscience》《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质科技通报》(原《地质科技情报》)《安全与环境工程》《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版)》7种学术期刊。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issn 1000-2383;cn42-1874/p,原刊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创刊于1957年,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学学术理论期刊,月刊,2016年更名为《地球科学》,以反映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地球科学》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地质学会t1期刊;被美国著名检索系统《ei》数据库100%收录,同时还被《scopus》、《ca》、《pж》、《georef》、《geobas》、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数据库收录;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多项,1999-2005年荣获三届国家期刊奖,2013年、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科技期刊”;2018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荣获首届、第三届和第四届“湖北出版政府奖”,多次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jes)创刊于1990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的双月刊地质学刊,旨在传播地质学各分支和地球资源勘探利用相关技术的信息。jes报告了地球科学所有领域的重要和原创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创刊,定位: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一流学术期刊。曾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期刊、 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成就奖。
《地质科技通报》
《地质科技通报》(issn2096-8523,cn42-1904/p)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理工兼顾,工科为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重大技术突破、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即时反映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研究进展,体现地球科学交叉领域及新技术新方法在地学领域的应用。《地质科技通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近年来影响力不断提升,wjci报告2023年版进入q1区,2024年已被国际著名数据库scopus和doaj收录。开设有“资源地质与工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重大工程实录”“环境地质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应用”“遥感信息技术与地学应用”等栏目,根据每期论文内容动态设置。除刊登最新地学科研成果外,还刊登研究进展、评述、快讯、科技前沿等。
《安全与环境工程》
《安全与环境工程》(刊号:issn1671-1556,cn42-1638/x,邮发代号:38-42),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担任主编。主要刊载内容包括: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灾害及其防治、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安全管理、安全工程等。该刊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入网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为安全与环境工程科技信息的迅速广泛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2004年,双月刊。国内刊号为:cn 42-1694/tv,国际刊号为:issn 1672-7940。设置有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资源与能源地球物理、深部与构造地球物理、智慧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信息处理、仪器研制等特色栏目,主要刊登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重磁、地震、电磁法、地质雷达、核磁共振方法和技术创新;地球物理资料采集、资料处理和正反演方法、技术创新;物探仪器设备研发研制;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创新的原创论文,是地球物理及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成果发表、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1),为日本jst科学技术数据库收录期刊(2018)。此外,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等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本刊。在2017年荣获第十届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本刊编辑部分别于2006、2019、2021年荣获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先进单位称号。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宝石与宝石学杂志》)创刊于 1999 年。它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版,中国宝石研究所(gic)支持的双月刊学术期刊。《宝石与宝石学杂志》(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是一本独特的学术期刊,专门研究中国的宝石和宝石学,在宝石学者、从业者和爱好者中颇受欢迎。《宝石与宝石学杂志》(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延续了二十年的出版历史,每两个月报道最新的宝石技术、资源和热点,结合国内外珠宝市场的发展。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