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地质大学本科教育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国地质大学办学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门类,现设有23个学院,开设70个本科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院系专业一览表
序号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院
170901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70902地球化学
3081403k资源勘查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481502石油工程
5081407t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
670302应用化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
780401材料科学与工程
880403材料化学
98110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10081404t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1182502环境工程
1271001生物科学
1370601大气科学
1481001土木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15081005t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1682901安全工程
1781401地质工程
18082902t应急技术与管理
1981402勘查技术与工程(钻探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2070801地球物理学
21070903t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228020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2380205工业设计
2480701电子信息工程
2580703通信工程
2612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27120103工程管理
28120201k工商管理
29120202市场营销
30120203k会计学
3120101经济学
3220401国际经济与贸易
33120901k旅游管理
3471201统计学
3550201英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3670501地理科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3781201测绘工程
3881202遥感科学与技术
3970504地理信息科学
40081205t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41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
42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
4370201物理学
444020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课部
45080410t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46130504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
4750302广播电视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48130202音乐学
49130502视觉传达设计
50130503环境设计
51130508数字媒体艺术
52030101k法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53120404土地资源管理
54120401公共事业管理
55120402行政管理
56082306t土地整治工程
57120111t应急管理
5830503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59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
6080903网络工程
61080904k信息安全
62080908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63080910t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64080907t智能科学与技术
6580902软件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6680301测控技术与仪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
6780801自动化
6870701海洋科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
69081902t海洋工程与技术
70080503t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能源学院
法学:2个 工学:37个 管理学:9个 教育学:1个 经济学:2个 理学:12个 文学:2个 艺术学:5个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6月)(注:学校简介与专业介绍页面的学院数量不一致)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5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化学进入前1‰,地球科学进入前1‱。拥有3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点建设
类别专业学位类别代码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2应用经济学
301法学
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401教育学
402心理学
403体育学
502外国语言文学
503新闻传播学
701数学
702物理学
703化学
705地理学
706大气科学
707海洋科学
708地球物理学
709地质学
710生物学
802机械工程
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14土木工程
815水利工程
816测绘科学与技术
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82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835软件工程
837安全科学与工程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工商管理学
1204公共管理学
1403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1金融
252应用统计
256资产评估
351法律
452体育
551翻译
854电子信息
855机械
856材料与化工
857资源与环境
859土木水利
1251工商管理
1252公共管理
1253会计
1357设计
(数据截至2024年5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点建设
类别专业学位类别代码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截至2023年11月,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均已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应用经济学
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707海洋科学
708地球物理学
709地质学
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814土木工程
815水利工程
816测绘科学与技术
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82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837安全科学与工程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4公共管理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57资源与环境
(数据截至2024年5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
专业代码学科名称授权级别
99j1遥感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
99j2健康地学博士、硕士
99j3人工智能与地球探测博士、硕士
99j4绿色矿业博士、硕士
99j5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博士、硕士
99j6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博士、硕士
99j7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管理博士、硕士
99j8地学大数据博士、硕士
99j9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博士、硕士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4年5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点学科建设
级别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地理学
海洋科学
地球物理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公共管理
设计学
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城市地灾防控与地下空间开发学科群: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安全科学与工程
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学科群: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水利工程、大气科学、设计学
智能地球探测学科群:控制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数学
绿色纳米矿物新材料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
资源环境安全与管理学科群: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400余人,其中教师1910人,教授507人、副教授886人,博士生导师669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4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95人。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3名湖北省教学名师。涌现出“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全国模范教师”焦养泉、李欢欢,“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地质学教师团队和矿产勘查教师团队2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院士
类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1993)、殷鸿福(1993)、翟裕生(1999)、李曙光(2003)、金振民(2005)、莫宣学(2009)、王成善(2013)、郝芳(2015)、王焰新(2019)、成秋明(2019)、谢树成(2021)、邓军(2021)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2021)
参考链接:(数据截至2024年4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杰出教师人才
类别名称时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蒋少涌2000年
郝芳2001年
童金南2003年
王焰新2004年
郑建平2004年
吴敏2004年
成秋明2005年
谢树成2005年
何勇2006年
刘勇胜2011年
李建威2013年
章军锋2014年
夏帆2015年
吴元保2016年
胡兆初2017年
李超2018年
王力哲2019年
赵军红2020年
袁松虎2020年
巫翔2022年
宁伏龙2022年
李军2022年
宋海军2023年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胡兆初2013年
黄春菊2013年
赵葵东2014年
蒋宏忱2014年
丁华锋2014年
郑勇2014年
袁松虎2015年
左仁广2015年
罗银河2016年
宋海军2016年
娄筱叮2017年
曹淑云2017年
汪在聪2017年
马瑞2017年
蔡建超2017年
朱振利2018年
赵新福2018年
朱宗敏2018年
於世为2018年
宗克清2019年
王墩2019年
李长冬2019年
王全荣2022年
刘成利2022年
董燕妮2022年
孙启良2022年
马强2023年
熊庆2023年
张留洋2023年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名单不全)郑有业2006年
郑建平2015年
李建威2015年
焦玉勇2017年
杨立强2019年
谢树成——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不全)胡兆初——
刘勇胜——
赵军红——
蒋良孝——
郭上江——
何卫红——
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入选者谢树成2013年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名师
级别名称入选时间
国家教学名师唐辉明2009年
龚一鸣2019年
湖北省教学名师谢兴武2005年
龚一鸣2006年
鄢泰宁2007年
唐辉明2009年
童金南2010年
李宏伟2011年
靳孟贵2012年
余 敬2013年
马昌前2014年
戴光明2019年
徐思煌2020年
王亮清2022年
沈传波(楚天名师)2023年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4月)

教学建设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形成北戴河、周口店、秭归三大实习基地。学校拥有2个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0余个校外产学研基地、19个实验教学中心、30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实践平台,拥有1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以及3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开展了未来技术学院、李四光计划、李四光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有空间信息实验班、土地资源管理实验班等30多个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教学平台建设
类别名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中心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矿产资源形成与勘查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实习基地北戴河周口店秭归
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数据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负责人单位时间
国家级精品课程(名单不全)古生物学童金南——2005年
地球化学马振东
岩土钻掘工程学鄢泰宁
工程地质学基础唐辉明2007年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曹新志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余敬
岩石学桑隆康
地史学龚一鸣
户外运动杨汉2008年
构造地质学曾佐勋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李长安2009年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徐思煌
岩土工程施工概论黄生根
结晶学及矿物学 赵珊茸2010年
变质地质学桑隆康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刘天佑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王焰新
精品资源共享课地史学龚一鸣地学院2013年
古生物学童金南
岩石学马昌前
构造地质学曾佐勋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袁晏明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李长安
结晶学及矿物学赵珊茸
变质地质学陈能松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徐思煌资源学院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曹新志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王焰新环境学院
管理学余敬经管学院
岩土钻掘工程学蒋国盛工程学院
工程地质学基础唐辉明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张玉芬地空学院
精品视频公开课地球的过去与未来龚一鸣地学院2012年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唐辉明工程学院
地质类专业导论唐辉明工程学院
小型人形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罗忠文信工学院
地下水与环境王焰新环境学院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批次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课程类型
2020年首批地质学基础袁晏明线上一流课程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李江敏
古生物学童金南线下一流课程
地史学龚一鸣
地球化学张宏飞
矿床学吕新彪
聚煤盆地沉积学焦养泉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王焰新
工程地质学基础唐辉明
勘查地球物理胡祥云
管理学余敬
c语言程序设计戴光明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曹卫华
结晶学及矿物学赵珊茸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分析化学鲁立强
地下水动力学靳孟贵
2023年第二批大学物理(力学、电磁学)韩艳玲线上一流课程
珠宝玉石的鉴别与评价尹作为
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工程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蒋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新奥法隧道施工工法虚拟仿真实验焦玉勇
海上钻井平台火灾扑救与应急逃生虚拟仿真实验周克清
岩石学导论马昌前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谢淑云
岩土工程施工时红莲
电工与电子技术郭红想
环境地质学周建伟
水文地质学基础梁杏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郑贵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徐思煌
岩体力学胡新丽
(数据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批次课程名称负责人课程类型
2021年度土木工程材料程瑶线上一流课程
大学物理(力学、电磁学)韩艳玲
构造地质学李志勇
非营利组织管理罗辉
英语语音王国念
信息论与编码严军
宝石学b陈涛线下一流课程
运动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陈鑫
登山运动董范
岩体力学胡新丽
线性代数王军霞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徐思煌
油气储层地质学姚光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郑贵洲
地质教学实习(秭归)b冯庆来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岩石学导论马昌前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王晓梅
材料物理夏开胜
油气开发地质学谢丛姣
地球科学概论谢淑云
环境地质学周建伟
野外含水层系统非稳定井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成建梅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复杂地质钻进过程智能优化控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熊永华
社会实践朱桂莲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2023年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袁玥
宝石学教学实习ⅱ周琦深
模拟法庭夏云娇
中国玉器概论舒骏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测量学a徐景田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陈思
数值天气预报李双林
土地管理学龚健
生活中的经济学刘江宜
翡翠交易与评估陈全莉线上一流课程
秭归野外地质实践教学陈丽霞
听说中国传统绘画彭静
地热工程学窦斌
算法设计与分析王茂才线下一流课程
工程机械设计文国军
煤地质学王华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谭俊
油气地球化学阮小燕
矿物岩石学马强
电子商务朱镇
土地信息学胡守庚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尚媛媛
国土安全—历史上的边疆治理与国家统一虚拟仿真实验孙文沛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碳的社会代价评估虚拟仿真实验金贵
海底地形与底质探测过程虚拟仿真陈刚
桥梁工程悬臂梁挂篮施工质量控制虚拟仿真实验宫培松
盆地地下水流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郭会荣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级别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地质学
地球化学
资源勘查工程
应用化学
环境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地质工程
土木工程
安全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物理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经济学
旅游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测绘工程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户外运动)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
广播电视学
土地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软件工程
自动化
海洋科学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石油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化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统计学
工程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英语
遥感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安全
测控技术与仪器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12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国家级特色专业
-项目名称单位立项部门立项时间
第一批特色专业地质学地学院教育部2007年
煤及煤层气工程资源学院教育部2007年
安全工程工程学院教育部2007年
第二批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资源学院教育部2007年
第三批特色专业地球物理学地空学院教育部2008年
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学院教育部2008年
第四批特色专业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珠宝学院教育部2009年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学院教育部2009年
第六批特色专业地球化学地学院教育部2010年
环境工程环境学院教育部2010年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教学团队建设
类别名称主要负责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矿物岩石教学团队马昌前
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王焰新
地球化学教学团队张宏飞
地史古生物学教学团队龚一鸣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质学教师团队龚一鸣
矿产勘查教师团队焦养泉
(截至2024年6月)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拥有“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科研合作中心,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等3个孔子学院,设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学校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600余人次。2024年1月22日,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协议,该中心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2012年,学校牵头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搭建平台;2022年,学校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发布《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加强中外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参与筹建“中约大学”,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武汉)”“中国—中非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学院”“‘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等,为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2025年4月7日,武汉磁电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武汉磁电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晓洪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力哲代表双方签约。根据协议,双方将从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科研项目合作、学术与创新交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合作、高端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孔子学院
成立时间学院名称
2006年10月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
2008年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
2012年10月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4月)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