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
校徽
1、校徽的组成:
校徽主体图案是由“育才”二字第一个字母“yc”构成的一朵构骨树新芽,下方是一个圆弧,用中文和拼音标有学校全称和建校时间。
2、图案及寓意:
构骨树为1888年建校时栽种,“构骨新芽”既象征着育才的莘莘学子,也象征着“育才”这所百年名校。“圆弧”既是一个立体的历史舞台,又似古运河的一弯碧水。整体图案喻示着古运河畔的育才小学,一直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培养了一代代育才人。
3、色彩及寓意:
校歌
起 航
美丽的古运河上①,理想的风帆在起航,
高大的构骨树②下,有我们张张愉快的笑脸。
传承仁爱求真③,绽放智慧芬芳,
洒下快乐绿荫,放飞心中理想,
构骨花儿含苞待放。
书声美,歌声扬,我们在这里幸福成长。
励志在今朝,明日当自强。
育才,育才,为育才争荣光。
啊!同学们,起航,起航。
注释:
①:育才小学位于南通西路,地处古运河畔。
②:育才小学创建于1888年,其前身为“慕究理女子学堂”,学校小操场东北角有一棵高大的构骨树,为创校人慕究理女士亲手栽下,现为“扬州市古树名木”。
③:育才小学校训。“仁爱”语出《论语》。“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歌词解读:
伴随着柔和的晨光,古运河畔的育才园在孩子们活泼的笑声中醒来,每天以崭新的姿态,满载希望向着理想破浪前行。
历经百年沧桑,创校人慕究理女士亲手栽下的构骨树依然郁郁葱葱,它以一个历史老人的角色见证了育才小学一路的磨砺。一代又一代育才人不仅把教育学生做“爱自己和他人、爱自然与社会”的人的道德标准放在首位,而且把探寻真理,渴求科学作为矢志追求的目标。让莘莘学子做一个有气度、有底气的“仁爱”的人,更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的“求真”的人。
构骨树花开花落,它以一个真诚朋友的角色伴随着孩子们一路成长。倾听着孩子们琅琅书声,分享着孩子们盈盈笑语,欣赏着孩子们自尊自信的风采,品位着孩子们放飞理想的的幸福,期待着孩子们与它的再次相逢。
校训
“仁爱求真”四字校训,以古察之,源于传统;以今视之,与时俱进。
办学理念
近些年来,学校围绕“仁爱求真”四字校训,开展有益尝试。一方面,大力开展弘扬“人文精神”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校本课程实施,教育活动的实践,为学生涂抹下丰富的人生底色。学校已正式发行了《月亮城诗文》、《中华文史故事》两本校本教材。还开展了名著推介与阅读活动。漫步校园,我们看到,从弘扬广陵文化的古诗文诵读,到童趣盎然的《月亮城诗会》表演,古韵飘香,师生心底,灵光浮涌;从中华文史知识的积累,到世界文化经典书目的推介,循序渐进、博采众长、自成体系。学校努力通过打造“秀外慧中”的书香校园,让师生成为最富有诗意的“仁爱”文化构成。另一方面,学校为了发展人,尊重人,在学习方式上大胆改革。从“八五”、“九五”到“十五”课题,均致力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探索研究,在主体性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获得多项殊荣。如今,育才人又立足学生个性差异,为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十一五”课题“善待学生个性差异”已然确立,蓄势待发。
需要坚持“仁爱求真”的人才观、全面发展的素质观、个性成长的价值观,不断增强师生对“仁者爱人”的尊重之情、对“科学至真”的渴求之心、对“中西合璧”的兼容之襟。而学校的“仁爱求真”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倡导一种“至善至真”的文化精神,积极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合作、自主探究、差异发展的师生共进的学习生态环境;积极打造师生协进共赢、和谐发展、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积极催生师生克难求进、无畏无惧,永不停息的时代精神。
我们提及的“仁爱求真”,不仅是建立人类文明繁衍与创生的需要,不仅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一种心灵净化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育才人的仁爱求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丰蕴。试想,育才人的仁爱求真的思想,也许得益于古老的地域文明的长期熏陶;育才人的仁爱求真的思想,也许得益于接纳了运河文化的滚滚波涛;育才人的仁爱求真的思想,也许得益于因地处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而塑造出了宽阔的文化胸襟;育才人的仁爱求真的思想,也许得益于承纳了广陵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诚善与敦厚;育才人的仁爱求真的思想,也许得益于忍辱负重、百折不回的精神而诱发出的时代风情。
如果我们把“仁爱求真”视为学校办学的思想体系的根基,那么,有了儒家“仁”的教育思想,我们的师生兴许会拥有一片道德的天空,人文的海洋;而有了“真”的科学精神,我们的师生才有了一个更美的生活天地,更自由飞翔的学习空间。从这种意义上说,“仁爱求真”思想的提出,并不只是育才人对百年办学历史简单的回首往昔,而是憧憬美好的教育蓝图;并不只是育才人对中西教育观的简单叠加,而是中外合璧,融会贯通的教育创新。总之,其校训体现了百年育才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硕的办学成果。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