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云南民族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的前身是云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8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
1951年5月11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指示,筹办云南民族学院,培养本省各兄弟民族干部,经省人民政府第22次行政会议决定:成立筹备委员会,以周保中为主任委员,张冲、王连芳为副主任委员,胡荣贵、赵钟奇、陈方、孙康、侯方岳、翟昌宗、张克诚、张子斋、寸树声、方国瑜、纳子彬、陆万美、赖卫民、李群杰、吴少默、马曜等十六人为委员,开始筹备工作。云南民族学院院址设昆明私立南菁中学内,南菁中学董事长龙云已将南菁中学全部财产捐赠该院。
1955年(乙未年)5月1日,出席万隆会议胜利归国途经昆明的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等,在云南省省长郭影秋的陪同下来到学院与各族师生员工欢度“五一”,并参观了大礼堂、教室、学员宿舍。
1956年8月,成立云南省民族研究所。2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视察云南民族学院。
1958年7月14日,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撤销原中共云南民族学院党组,成立中共云南民族学院委员会,由省委直属领导。
1972年3月,云南民族学院恢复后列为普通高等院校,设立了两年制的语文系和政治系,语文系下设汉语文专业,政治系下设政治专业。开始招收首届“大学普通班”学员。
1972年6月10日,举行复校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
1973年3月17日,国务院科教组发出通知,批准云南民族学院为普通高等院校。
1977年,云南民族学院正式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首次在政治系、中文系招收政治、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本科学生。
1978年6月,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下设民族问题、民族历史、民族语文、民族学、民族考古、民族文艺六个研究室。198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改名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并启用“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新印章。
1979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
1980年秋季,云南民族学院预科部正式成立,招收了三个班级共计103名预科学生。
1982年1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公布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批有授予学士学位权的458所高校名单,其中民族院校9所,云南民族学院是其中之一。
1984年,成为中国第二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9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云南民族学院列为省属重点大学。
2003年5月28日,大学预科部更名为预科教育学院。
2013年,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在云南民族大学设立“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云南民族大学
2003年6月18日,云南民族学院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校名揭牌仪式在本部大门口举行。并在同年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社会学博士研究生。7月31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2月,云南民族大学通过验收,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11月,成立研究生院。在原有预科教育学院基础上,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落户学校。
2014年12月,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同意增设云南民族大学成为第二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单位。
2015年6月,根据云南民族大学的安排部署,原“云南民族大学文化学院”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云南民族大学。
2016年12月,经外交部批复同意学校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澜湄职业教育基地,获批成为第三批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2017年3月,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辨喜瑜伽大学合作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成功通过教育部审批,9月面向全国开始接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报名。
2018年9月,全国第一批瑜伽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报到入学。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瑜伽方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9年11月,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扎染传承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并入学校,与新成立的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合署组成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2020年3月,学校获批云南省教育厅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2021年9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入选单位名单。
2023年6月,发起成立云南省高等学校女子足球发展联盟并担任首届联盟理事会成员。
2024年11月,云南民族大学与柬埔寨旅游部签署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云南民族大学与柬埔寨旅游部的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12月27日,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揭牌成立。
2025年4月,云南民族大学入选第二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高校。5月22日,云南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在云南民族大学揭牌成立。7月8日,云南民族大学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小院在昭通市彝良县正式揭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