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宜昌市第一中学发轫于1494年,夷陵知州陈宣为纪念晋代文学家郭璞而建的“墨池书屋”。相传其“墨池”之名因郭璞及后来苏轼黄庭坚曾于此洗砚而得,其址在夷陵城东(今宜昌市西陵区人民路墨池巷内)。
1522-1566年,为纪念欧阳修曾谪官夷陵,夷陵知州李一迪修建“六一书院”,并将“墨池书屋”并入其中。其后,两家几经分合,至清康熙年间,夷陵知州宗思圣“兴学于府”,实现“屋”“院”的最终合一,并称为“墨池书院”。
1905年,清廷“停科举,兴学堂”,应张之洞“欲办新学,先设师范”之准奏,时任知府齐耀珊照章将“墨池书院”改立“宜昌府初级师范学堂”,学制5年,学生52人,1909年学生毕业,师范学堂即停止招生与停办。
1910年春,“师范学堂”正式换立“宜昌府官立中学堂”,自此宜昌第一所公立中学面世。
1912年-1922年,宜昌府中学堂改名为彝陵中学校,校址是墨池书院 。
1923年-1926年,彝陵中学校改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二中学。
1927年-1938年,湖北省立第十二中学改名为湖北省立第四中学。
1939年7月,改校名为湖北联中建始中学分校。
1940年4月,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陈诚令将建始中学的十二班初中学生划分出来,另行成立宣恩初级中学,委易演道为校长,校址指定宣恩的高罗。建始中学的初中部划出后,湖北联中建始中学分校改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建始高级中学分校。9月,建始高中分校名为湖北省立第六高级中学。
1946年4月,湖北省立第六高级中学由建始三里坝迁回宜昌。
1947年2月,湖北省里第六高级中学更名为湖北省立宜昌高级中学,简称“宜高”,并由土门垭迁入宜昌城区,分三部上课。本部设在居士林,二部设在至善堂,三部为三年级在西坝皂角树巷。
1949年7月,将原湖北省立宜昌高级中学与湖北省立宜昌中学(即今三中前身)及宜昌县立初级中学合并,称为宜昌市立中学,分高中、初中二部。高中部校址移设黄草坝。10月,高中部恢复沿用湖北省立宜昌高级中学校名。
1953年底,以“湖北省宜昌高级中学”之名迁至校军场即老校区(西陵二路4号),并先后立校门于德胜街、北门外正街及现西陵二路。
1954年,更名为“湖北省宜昌第一高级中学”。
1956年,改称“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
1986年,宜昌市第一中学校门改至西陵二路4号,校址未变。
2014年,由市委市政府动议兴建宜昌一中江南新校区,其内新修墨池书院。
2017年9月1日,宜昌一中江南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018年8月,宜昌一中3600余名师生完成从西陵二路4号老校区到至喜桥头思圣路17号新校区的整体搬迁。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