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工程学院先锋传媒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办学条件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4月,学校设有11个教学院(部)和1个研究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33个。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 / 部门专业名称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材料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药物分析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自动化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旅游管理、会展、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体育部-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环境工程、机器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电子商务、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审计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工程、安全生产监管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致远学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工程师学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备注:官网介绍页面与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4月,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学科1个;“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科建设
类别名称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材料与化工、审计、电子信息、机械、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机械工程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工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800余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66%、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4%,有硕士生导师310人、博士生导师19人。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1人。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22人次,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项目128人次。7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师资力量
类别名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宇波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宇波、杨忆新、孙东亮
北京市教学名师(名单不全)戴波、吴波、刘广斌、陈家庆、曾建唐、陈彦玲、王玉海、闫笑非等
北京市科技新星(名单不全)陈家庆、庞磊、蒋毅坚等
北京市优秀教师宇波、靳海波、李建刚、任晓光、吴波、蔡晓君、戴波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4月,学校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专业1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北京市优质课程27门;牵头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1个;获评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1个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团队2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各类省部级团队29个。

质量工程
类别名称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环境治理与调控技术教学团队、工程教育教学团队、机电测控技术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化工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化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电子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关村软件园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燕山石化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机械类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环境工程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科学、制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化工程仿真教学与实践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电子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北京市一流建设专业环境工程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电工学》、《化工原理》、《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工程训练》、《化学反应工程》、《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4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33项;获评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北京市优质教材课件24部;获评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奖2项。
学校部分教学成果奖
序号项目名称完成人级别时间
1“校企共赢,走向融合”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郭文莉、韩占生、吴波、刘红琳、李刚、张建国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2“面向工程,校企协同”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郭文莉、刘红琳、孟波、吴波、戴波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
3“多校企联合,资源共享”的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吴波、刘华、隋金玲、李合增、张剑锋、赵志强、邹积亭2012
4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戴波、刘建东、纪文刚、杨永红、张立新、蓝波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
5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机械类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陈家庆、曹建树、蔡晓君、刘湘晨、代峰燕2012
6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刘红琳、许恩江、陈琪、黄艳芳、于溯2012
7基于四合作的本科人才培养北京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吴岩、王晓燕、张炼、王新凤、陈运辉、许一新、刘娟、王秀平、杨鹏、高国华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
8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服务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郭广生、郭福、韩占生、杜晓林、张琪、李雪华、薛素铎、刘红琳、李雨竹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
9“校企共赢、走向融合”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郭文莉、韩占生、吴波、刘红琳、李刚、李立新、崔昶、张建国、杨永红、闫笑非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
10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家庆、孔惠、周翠红、桑义敏、常俊英2008
11机电类专业“回归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焦向东、曹建树、薛龙、俞建荣、吴立志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
12一般院校电工电子基础“回归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戴波、曾建唐、吴波、李洋、蓝波2008
13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石油化工”特色人才培养李翠清、靳海波、罗国华、赵如松、任晓光2008
14协同共赢、长效稳定’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郭文莉、刘红琳、孟波、吴波、戴波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
资料来源: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4月,学校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燕山石化公司、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10多个国家3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法国巴黎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工程师学院(efrei-paris)合作开办“中法工程师实验班”;与德国艾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合作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开设国际会计师(acca)实验班;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语言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不同层次的来华留学生。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