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十年建设成果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十年建设成果

201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建校90周年,坐落香山南麓的翔安校区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校友的瞩目下奠基开工。2012年9月,奠基仅一年半时间,校区一期工程顺利竣工,迎来首批入驻的8个学院师生。自此,翔安校区十年发展之路稳步铺陈开来。

拔尖人才孵化地

十年来,厦门大学以翔安校区为“创新”支点,调整学科布局、规划平台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校区治理模式,将翔安校区逐渐打造为新兴、应用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为厦门大学建设发展点燃“创新引擎”。十年来,学校聚焦能源材料、医药卫生、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海洋与生态环境等领域,在翔安校区重点构筑一批新兴、应用学科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实现新突破,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增强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学科交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依托翔安校区的学科布局优化,将优势学科从紧张的办学空间中“释放”出来,为交叉研究平台搭建提供更多可能,也为着力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更多条件。

创新成果策源地

2020年12月,厦门大学“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名单,实现了厦门大学和福建省国家野外站“零”的突破。至此,翔安校区已拥有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占全校80%,2012年获批新增8个。

学校现有的3个福建省创新实验室: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福建省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筹建中)均“安家落户”翔安校区。

立足大平台,翔安校区成了一片科技创新的培育沃土 ,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从这里涌现:

---“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发射,验证了双乘波一体化的气动布局设计方法,迈出了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海丝一号”“海丝二号”环行太空,是国内首颗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力的sar遥感小卫星,为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服务。

---“海上厦大”——学校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3000吨级海洋科考船“嘉庚”号乘风破浪,圆了几代厦大人向海图强的“深蓝梦”。

---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研制出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全球首个艾滋尿液自检试剂、全球首个新冠总抗体检测试剂等创新产品。主持研制的全球首个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正在海外进行iii期临床试验。

---嘉庚创新实验室内的亚洲第一座、全球第四座无噪音精密加工和表征实验室,打造了一个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

翔安校区现有1278间实验室(占全校约59·3%),有近3000台(套)贵重实验仪器设备(占全校约56·1%)。“十三五”期间,国家启动重点研发计划,包含6大领域、70个重点专项。学校牵头的13个专项中,有9个专项的科研平台、团队主要在翔安校区。期间学校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14项,翔安校区理工医科师生获得74项。全校累计授权专利3176件,翔安校区理工医科授权1615件。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science、cell及其子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1篇,翔安校区师生参与完成83篇。嘉庚创新实验室建成以来,已自主孵化创办了一批高技术企业,形成60余项已上市/拟上市高新技术成果。

治理模式探索区

厦门大学现已形成“三校区一分校”的办学格局。在翔安校区建设发展和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总结探索多校区办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经验、新举措、新机制,为翔安校区建设“创新引擎”注入“润滑油”和“助推剂”。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育人环境。近年来,翔安校区立足“创新引擎”定位先行先试,统筹协调多校区资源,积极推进生态、文化、智慧、健康、安全“五位一体”校园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保障,努力成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加速器”。如今的翔安校区群翠环绕,校园内书声朗朗,青年学子朝气蓬勃;博雅茶座、群贤大讲堂、原创校史剧目精彩纷呈,科学与艺术气息交相辉映;“5g+智慧校园”让师生学习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八闽园”内特色植物和人文景观尽显和谐生态底色,整个校园舒适宁静、生机盎然。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