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3月,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7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项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项,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32项成果获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3项;厦门大学在台湾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海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自身特色,实力居国内高校前列。
2022年9月,由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格里菲斯大学以及中国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两国多所科研机构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大气压冷等离子体能够抑制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为研发可预防新冠病毒的鼻喷剂等药物打下基础。相关论文近日已发表在澳大利亚《诊断治疗学》期刊上。
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碳链与金属的螯合化学 | 夏海平 |
201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研究 | 田中群 |
2018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 | 郑南峰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新型富勒烯的合成 | 谢素原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微型生物在海洋碳储库及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 焦念志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电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效应、设计合成和反应机理研究 | 孙世刚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tnf诱导的细胞坏死分子机制的研究 | 韩家淮 |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3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局创新研发中心1个,福建省创新实验室3个。序号 | 科研创新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依托学院 |
---|---|---|---|
1 |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化学化工学院 |
2 |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3 |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公共卫生学院 |
4 | 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化学化工学院 |
5 | 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生命科学学院 |
6 | 天然产物源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省部共建) | 生命科学学院 |
7 | 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省部共建) | 公共卫生学院 |
8 |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 | 化学化工学院 |
9 |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 | 台湾研究院 |
10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化学化工学院 |
11 | 海洋生物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省部共建)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12 |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省部共建) | 化学化工学院 |
13 | 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省部共建) | 信息学院 |
14 | 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15 | 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科技部 | 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 |
16 | 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 | 公共卫生学院 |
17 |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18 | 传染病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公共卫生学院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序号 | 科研创新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依托学院 |
---|---|---|---|
1 | 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信息学院、海洋与地球学院 |
2 | 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化学化工学院 |
3 | 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4 |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环境与生态学院 |
5 | 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生命科学学院 |
6 | 高性能陶瓷纤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材料学院 |
7 | 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
8 | 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化学化工学院 |
9 | 医用生物制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省部共建) | 公共卫生学院 |
10 | 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教育部 | 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 |
11 | 传染性疾病检测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 国家药监局 | 公共卫生学院 |
12 | 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文化和旅游部 | 信息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 |
13 | 疫苗与分子诊断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 | 教育部 | 公共卫生学院 |
14 | 多媒体可信感知与高效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信息学院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序号 | 科研创新平台名称 | 依托学院 |
---|---|---|
1 | 医用生物制品协同创新中心 | 公共卫生学院 |
2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3 |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 化学化工学院 |
4 | 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其高效转换器件协同创新中心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5 | 海西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信息学院 |
6 | 水环境健康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 环境与生态学院 |
7 | 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 | 经济学院 |
8 | 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公共事务学院 |
9 | 智能传感与仪器协同创新中心 | 航空航天学院 |
10 | 石化下游原材料与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材料学院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序号 | 科研创新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依托学院 |
---|---|---|---|
1 | 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环境与生态学院 |
2 | 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化学化工学院 |
3 | 福建省特种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材料学院 |
4 | 福建省半导体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5 | 福建省等离子体与磁共振研究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6 | 福建省防火阻燃材料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材料学院 |
7 | 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医学院 |
8 | 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医学院 |
9 | 福建省理论与计算化学重点试验室 | 省科技厅 | 化学化工学院 |
10 | 福建省统计科学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
11 | 福建省数学建模与高性能科学计算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数学科学学院 |
12 | 福建省慢性肝病肝癌重点实验室(承担单位:厦门市中山医院、厦门大学) | 省科技厅 | 医学院 |
13 | 福建省智慧城市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信息学院 |
14 | 福建省表界面工程与高性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材料学院 |
15 | 福建省柔性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16 | 福建省药物新靶点研究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药学院 |
17 | 福建省器官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医学院 |
18 | 福建省海洋经济生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19 | 福建省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20 | 福建省海岸带污染防空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环境与生态学院 |
21 | 东山海洋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省科技厅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22 | 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省科技厅 | 环境与生态学院 |
23 | 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科技厅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24 | 福建省陶瓷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科技厅 | 材料学院 |
25 | 福建省电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科技厅 | 化学化工学院 |
26 | 福建省无线通信接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科技厅 | 信息学院 |
27 | 福建省滨海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科技厅 | 环境与生态学院 |
28 | 福建省转基因与基因剔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公用技术服务平台 | 省科技厅 | 生命科学学院 |
29 | 福建省特色水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共享平台 | 省科技厅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30 | 福建省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科技厅 | 航空航天学院 |
31 | 福建省核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科技厅 | 能源学院 |
32 | 福建省分子影像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科技厅 | 公共卫生学院 |
33 | 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 | 省政府、市政府、厦门大学共建 | 石墨烯研究院(独立法人) |
34 | 福建省应用数学中心 | 省科技厅 | 数学学院 |
35 | 福建高分子阻燃与防火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 省科技厅 | 材料学院 |
36 | 福建省海洋生物抗菌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 省科技厅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37 | 福建省创新疫苗成药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 省科技厅 | 公共卫生学院 |
38 | 福建省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 | 省政府、市政府、厦门大学共建 | 公共卫生学院(独立法人) |
39 | 福建省超快激光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40 | 福建省滨海土木工程数字仿真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41 | 福建省乳腺癌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医学院附属翔安医院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序号 | 科研创新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依托学院 |
---|---|---|---|
1 | 福建省纳米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省发改委 | 化学化工学院 |
2 | 福建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 | 省发改委 | 化学化工学院 |
3 | 福建省海洋生物制备技术工程实验室 | 省发改委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4 | 福建省新能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省发改委 | 石墨烯工业技术研究院 |
5 | 福建省生物质清洁高值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省发改委 | 能源学院 |
6 | 福建省高端装备传感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 省发改委 | 航空航天学院 |
7 | 数字福建物联网通信和体系架构安全技术实验室 | 省发改委 | 信息学院 |
8 | 数字福建大数据基础技术厦门研究院 | 省发改委 | 数学科学与技术学院 |
9 | 数字福建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所 | 省发改委 | 信息学院 |
10 | 数字福建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所 | 省发改委 | 信息学院 |
11 | 数字福建材料基因大数据研究所 | 省发改委 | 材料学院 |
12 | 数字福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所 | 省发改委 | 高等教育研究院 |
13 | 数字福建城市公共安全大数据研究所 | 省发改委 | 软件学院 |
14 | 福建省新型先进空天动力工程研究中心 | 省发改委 | 航空航天学院 |
15 | 福建省核受体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 省发改委 | 药学院 |
16 | 福建省电子设计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 | 省发改委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17 | 协同创新院涂层材料分院 | 省发改委 | 材料学院 |
18 | 福建省可信人工智能分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省发改委 | 信息学院 |
19 | 福建省眼再生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 省发改委 | 医学院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序号 | 科研创新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依托学院 | |
---|---|---|---|---|
1 | 低维凝聚态物理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
2 | 控制与导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航空航天学院 | |
3 | 生殖调控与生殖健康研究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医学院 | |
4 | 天体物理与天文仪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
5 | 电磁波科学与探测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
6 | 传感器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航空航天学院 | |
7 | 卫生技术评估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公共卫生学院 | |
8 | 生物医学工程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材料学院 | |
9 | 海洋化学与应用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
10 | 无机化学与功能材料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化学化工学院 | |
11 | 化石能源化学与化工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化学化工学院 | |
12 | 微纳米系统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萨本栋微纳研究院 | |
13 | 资源微生物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生命科学学院 | |
14 | 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分析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
15 | 闽台文化数字化传承与智能计算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省教育厅 | 信息学院、人文学院、建筑学院 | |
16 | 海洋遥感大数据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省教育厅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序号 | 科研创新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依托学院 |
---|---|---|---|
1 | 福建省智能化无线通信制造业创新中心 | 省经信委 | 信息学院 |
2 | 厦门大学省高分子新材料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 省经信委 | 材料学院 |
3 | 厦门大学省机电装备行业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 省经信委 | 航空航天学院 |
4 | 福建省光电照明与显示企业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 省经信委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5 | 福建省固体表面涂层材料技术开发基地 | 省工信厅 | 材料学院 |
6 | 福建省精密制造业技术开发基地 | 省工信厅 | 航空航天学院 |
7 | 福建省电镀及表面处理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 省工信厅 | 化学化工学院 |
8 | 福建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开发基地 | 省工信厅 | 化学化工学院 |
9 | 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基地 | 省工信厅 | 能源学院 |
10 | 福建省数字媒体创意与设计技术开发基地 | 省工信厅 | 软件学院 |
11 | 福建省半导体照明与显示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 省工信厅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12 | 福建省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应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 省工信厅 | 石墨烯工业技术研究院 |
13 | 福建省靶点新药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 省工信厅 | 药学院 |
14 | 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 省海洋与渔业局 | 地学部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类别 | 名称 | ||||
---|---|---|---|---|---|
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 |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 --- | --- | --- |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 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 |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
- | 厦门大学vcg实验室 | --- | --- | --- | ---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厦门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1年,总面积约10·3万平方米。其中总馆位于思明校区,另有法学、艺术、海韵学生公寓等分馆;翔安校区拥有德旺图书馆。总分馆之间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随着漳州校区图书馆、马来西亚分校图书馆的相继建成,厦门大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截至2023年12月,馆藏总量达1416万册。其中,纸本馆藏约486万册,电子馆藏约930万册,数据库计193个。纸本馆藏涵盖各个领域,哲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文献尤其丰富,在东南亚和台湾研究的资料建设方面颇具优势。馆内还藏有大量古籍线装书、缩微平片等资源,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厦门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主要成员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学科中心馆,福建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此外,与国内外多家大学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和出版物交换关系,是环太平洋研究图书馆联盟(prrla)成员馆。教育部在此设有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此设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厦门大学传习所,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授牌机构。
学术刊物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厦门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载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1994年以来,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居全国综合类高校前列,先后被国内外多家核心期刊和数据库收录为刊源,多次被评为全国、华东地区、福建省的优秀科技期刊。200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中国期刊方阵”;2003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科技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2006年、2008年蝉联国家教育部科技司颁发的“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年荣获“首届福建省十佳期刊”。2009年在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三优”评比中被评为“编辑质量优秀期刊”。2011年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2011-2012)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厦门大学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的高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底首批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版)的数据,2009年该刊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总被引3122频次,复合影响因子1·692,位居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第7位。此外,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高校文科学报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1-2006年做的统计报告,该刊1998-2002年五年的平均摘转率,在全国文科学报中名列第一,2003-2005年三年的平均摘转率名列第四;其中2001年第二,2002年第一,2003年第二,2004年第五,2005年第三。先后被选为全国各种文科“核心期刊”和各种评估系统的来源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南京大学)等。在各类期刊评比中,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举办的四次全国文科学报评优中,都获得最高奖项;多次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首届福建省十佳期刊”。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