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江千户苗寨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西江千户苗寨历史沿革

西江千户苗寨

历史沿革

“⻄江” 是苗语“dlibjangl” 的汉语音译。其中,“dlib” 为苗族支系 名,“jangl” 意为“弯曲”,合起来就是“居住在河湾的⻄氏苗族”。在历 史文献中,“⻄江” 曾有“仙详” “鸡讲”等多种汉字写法。

苗族大体上共分为东、中、西三大支系。据考证,苗族先民远古时期曾居住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后因战争逐渐迁徙至西南山区。在汉文典籍文献中,西江苗族被称为“黑苗”。因历史上包括西江苗族在内的整个环雷公山地区无土司管辖,属于化外之地,又被称为“生苗”。但雷公山区域苗族内部的自我划分有“长裙苗”“中裙苗”和“短裙苗”之分,都自称为“嘎闹”。按照这一分类,西江苗族属“长裙苗”。

据当地村民口传,西江苗族是蚩尤的后裔,历经多次大迁徙,才到达西江苗寨。西江苗寨的先民原先居住在离此不远的雷公坪,后来在“寅公”“卯公”两位始祖的带领下,来到今天的西江苗寨修村建寨、开山造田,并在此定居下来,历经几十代的繁衍,才形成今天的寨子规模。

由于历史、地理、习俗等因素,西江苗寨迄今为止仍较好地保留着厚重的苗族传统农耕文化。巍峨壮观的吊脚楼建筑群、绚烂多彩的苗族服饰银饰、热闹纷繁的苗年节、十三年一次的祭祖大典“鼓藏节”、丰富多彩的“酒仪酒俗”、摇曳多姿的歌谣舞蹈,以及淳朴自然的风俗习惯,使西江苗寨成为汇聚苗族文化遗产的宝库。西江苗寨所在的雷山县,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中心”和“苗疆圣地”,共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江苗寨都有多样的体现和扎实的根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