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名字来历
西湖十景之名源自南宋山水画,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至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至杭,逐一品题西湖十景,当地官吏将康熙皇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西湖十景石碑由此成为景点标志。此后,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时,又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石碑阴面。新旧十景
1984年,由《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等5家单位联合发起举办的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
1985年,新西湖十景公布: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名字美学
在命名学,将“用文学语言给景区、景点、景物命名”称为“景观题名”,将“通过8~10个四字景目组成一个景观系列”的做法称作“景观集称”。景观集称是中国的原创,为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不仅在历史上盛行,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二元对立”、“中和平衡”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汉语使用“偶对为佳”“四言为正”的审美情趣,以及古典文学创作中追求奇特想象、精巧构思、生动形象的浪漫艺术思维,都深刻地影响了“集称景观题名”的命名方式。三代“西湖十景”景名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价值,集中表现为音律美、结构美以及意蕴美。
每个景名都是四字格式,四个音节巧妙运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读来抑扬顿挫、起伏相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较富音律之美。三代“西湖十景”都非常注重声调的搭配,既有规律性又富于变化,从而在音律节奏上达到很好的审美效果。
西湖文化
西湖是自然湖,更是人文湖。文化是西湖的灵魂和根基所在。“西湖十景”的题名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成为西湖的标识,除了美学上的价值,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景名将抽象的西湖文化具体化,以强烈的文化特色来强化人们对西湖文化的记忆。三代“西湖十景”的每一个景名都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命名者将各种文化要素进行精心的整理、选择和加工的结果。
1、体现景点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三代“西湖十景”每一景的背后都有着众多的歌谣、传说、典故,是杭州西湖千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缩影。
2、展现地域的江南文化意蕴。三代“西湖十景”景名秀雅、柔媚、温润、幽玄、舒缓,独具“花轻如梦”“细雨如愁”的江南文化气质。这也体现出了地域文化对景观题名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