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关正骨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西关正骨历史渊源

西关正骨

历史渊源

西关正骨渊源与秦汉以来的中原医家南迁和佛教传播有关。传说在西晋永安元年(304年)—西晋建兴四年(316年)(又说东晋咸和元年,即326年),东晋医家葛洪为避战乱南来广东,栖身西关,倡小夹板夹缚固定骨折,其《肘后备急方》就记有正骨疗法。

南朝宋元嘉元年(424年),印度达摩禅师来到西关,结草为庵(西来庵,今华林寺),创医疗体操《易筋经》。

西关正骨的近源与明清之际佛门伤科南下有关。明末清初,福建南少林寺被清兵焚毁,僧众南下,广收徒弟,使佛门伤科在广州得以传播,西关正骨医家何源、李才干、蔡忠等都来自佛门伤科。明清两代南海名医冼嘉征、郭治、何克谏、何梦瑶、何源、岑伯赞、肖步丹、梁财信等均来往于西关。清末民初,集医武于一身的黄飞鸿、何良显、李才干、黄汉荣、林世荣等医家,在西关设有医馆、药铺、武馆。他们广收门徒,以武辅医,医武兼修,功术同练,疗伤自治,同时在手法技巧、杉皮夹缚固定技术、用药特点方面与西关伤科世家如蔡忠、管炎威、李佩弦、廖垣等进行交流,丰富了伤科正骨技法,使西关正骨体系更为完善。

至20世纪初,西关地区已是医馆林立,名医荟萃,在长寿路、龙津路、和平路等形成多条“三步一馆”的中医药街,在光复路、文昌路、梯云路、多宝路以及冼基路、十三行一带也分布了众多医馆和武馆。广东公医学堂、省城药材行和广东精武会、中西药局分别设在西关十三甫北约、上九路和桨栏路一带。

1935年初,何竹林与同道陈伯和在西关成立了粤海伤科联谊会,由何竹林、管季耀等一批西关正骨医生轮流坐诊,为贫苦病者赠医施药。

1946年,粤海伤科联谊会活动恢复后,何竹林的“正骨手法述要”“伤科内治法探微”,管需民的“救护学之包扎操作”,蔡荣的“《正林的体类要》阐发”,霍耀池的“黄贞庵治疮痛八法”,黄耀燊的“小儿骨折治验”,罗广萌的“痹证论治”等治疗心得体会在行内得到交流。

1949年以后,何竹林、李广海、黄燊、蔡荣、管霈民、李佩弦等一大批西关正骨名医受聘于中医院校,从事教育和医疗工作,培养了大批骨伤科专业骨干。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荔湾区卫生局先后办了六期中医正骨学徒班,学员遍及广东地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西关正骨名医何应华与荔湾区卫生局长卢桔等人的倡议和荔湾区政府大力支持下,1989年8月26日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成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