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贡献
医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协和医院肾内科创始人毕增祺在中国率先开展与国际同步的人工肾研究,开展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衰。中国最早探索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综合治疗,聚焦低蛋白饮食联合必需氨基酸延缓肾脏病进展。
20世纪60年代初,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葛秦生参加了4种口服避孕药的临床试验研究。在临床研究阶段,她最早在中国提出减量配伍,在保持良好避孕效果的同时,为节约当时珍贵的药物资源、减少药物副反应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1年,协和医院肾内科毕增祺教授合作成功研发肾用氨基酸,联合配置中药方剂(大黄牡蛎公英汤)开展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成果奖。
1985年,由协和妇产科宋鸿钊院士牵头的《绒癌的根治疗法及推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研究使绒癌从死亡率90%到根治率90%。
1992年,由协和内分泌科史轶蘩院士牵头九科室联合开展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协和医院刘彤华的《胰腺癌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她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反义癌基因或野生型抑癌基因或自杀基因导入人胰腺癌细胞系,均获得了癌细胞生长抑制的效果。
2001年,协和医院眼科教授叶俊杰在中国率先开展了与艾滋病眼部病变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中国国情探索适合我国的规范化诊断治疗模式,由此提高了眼部为首发症状患者的早期诊断水平;与感染科合作,2005年首次在中国艾滋病患者房水中检测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被评为2005中国十大医学新闻。
2008年,协和医院等10个医院和研究所帕金森病和痴呆流行病学及干预、控制研究,创立了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相结合的家庭病房式调查新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加前瞻性随访的研究模式,进行世界上历时最长的帕金森病(pd),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 的患病率调查。首次向全球公布中国65岁以上老人pd(2·1%)/ ad(5·9%)/vad(1·3%)真实的患病率,修正中国是世界上pd/ad最少的国家的错误结论。
2011年,协和医院眼科与感染科合作首次在中国艾滋病患者泪液中检测到hiv病毒,被评为2011年中国十大医学新闻。
2014年,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烜教授研究团队经过5-6年的基础研究,国际上首次发现pten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致病机制,同时发现调控mir-7可通过纠正pten缺陷,恢复sle中b细胞的表达和功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7月23日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为治疗sle提供了新靶点。
2020年1月,协和医院朱兰教授、郎景和院士团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体系的建立和推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目组开展十几盾临床、基础及转化系列研究,自主创新了适合中国人的系列术式,多项创新成果写入国际指南及规范,完成首个中国盆底流行病学调查,揭示盆底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转化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修复材料,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此外,成立妇科盆底学组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建立中国盆底疾病防治三级网络,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国女性盆底疾病防治整体水平。
2023年11月,协和医院中医科梁晓春教授团队于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中科院1区)在线发表原创性论著。该研究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全面揭示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和动物模型中存在的能量代谢异常,并探讨了协和中医科用于临床治疗dpn的中药方剂“筋脉通”通过改善能量代谢从而发挥周围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理机制,该研究结果为筋脉通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依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
2024年8月,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李梦涛教授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开展的一项中国风湿免疫病疾病负担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中科院一区,if:18·8)。研究首次利用全国医疗保险数据库揭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在中国的患病率、发病率、经济负担等重要流行病学特征,对未来sle等风湿免疫病的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及研究方向有重要参考意义。11月,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杜顺达教授团队为一名乙肝相关肝癌的晚期患者进行了特异性t细胞免疫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研究显示,患者对该治疗的耐受性良好,肿瘤靶病灶达到了部分缓解。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杂志《临床和分子肝病学》上,并被选为封面论文。
医学实践
1921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使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了中国第一例心电图,1931年北京协和医院董承琅医师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心脏病科,包括心脏病专科门诊和心脏临床生理实验室。
193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率先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血液学专业实验室。
1935年,时任协和神经科第一任国人主任——许英魁教授完成了中国第一份肌电图。这也是中国截至2021年能找到的最早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报道。
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完成了中国第一个x线照射量绝对测量自由空气标准电离室的研制和定值。同年,放射科完成了中国第一个x线照射量绝对测量自由空气标准电离室的研制和定值。
1948年,北京协和医院将老式弦线式心电图机升级改造为中国首台12导联心电图机,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极大推动了中国心脏病学的发展。
1951年,北京协和医院黄宛、方圻等医师在中国率先开展右心导管检查,诊断和评估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和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为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954年,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率先按照人体组织器官系统对放射诊断专业进行了专业分工,并首创“临床放射讨论会”,开展多学科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包括心血管介入诊疗在内的多种介入技术,并以导管室为主要内容,在中国率先设立了放射科的护理单元。
20世纪9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康复科最早引入澳大利亚手法治疗技术,并举办多期全国培训班进行推广。
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康复科在中国率先开展血友病骨关节并发症的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居全国领先水平。
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在中国率先提出手术安全三方核查制度,2010年率先提出不良事件上报制度,2011年开始推行手术患者围术期合理用血技术规范。
2012年,协和医院儿科通过分子诊断技术确诊了多种罕见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以costello综合征为代表的7种疾病均为中国首例报道,标志着中国单基因遗传病诊断水平跨上新台阶。
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率先建立“临床用血安全预警系统”,推动自体血回收等血液综合管理技术的应用比例逐年升高。
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以拓展性同情用药方式解决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的断药困境;2022年,开出难治性癫痫药物氯巴占的中国首张处方;2024年,开出罕见病杜氏肌营养不良(dmd)临床急需药品地夫可特的中国首方;同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进入首批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医院白名单;推动53个病种的116种药物上市,平均降低药费超50%。
2023年,一位19岁的自幼毛发稀疏、全身皮肤呈现花斑纹,血尿、蛋白尿、运动或劳累后下肢水肿却始终没有找到病因的患者,经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多学科会诊(mdt),确诊为稀毛症-淋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hlts)。该患者是中国首例确诊该罕见疾病的患者,也是全球第16例。
2024年4月28日,在郎景和院士坐镇指导下,妇产科樊庆泊主任医师等一众专家带领团队,接力为谢女士完成了“盆腔巨大静脉内平滑肌瘤切除、累及心脏的下腔静脉及双侧髂静脉平滑肌瘤取出术”,这是全球首位孕中期接受该手术的患者。术后患者继续妊娠。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