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电研究生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西电研究生办学规模

西电研究生

办学规模

学科建设

学校共有5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学、工学、军事学3个学科门类),10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文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军事学7个学科门类),对本科专业的覆盖率已达95%以上。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学科),另有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密码学),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有7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优良的资源为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3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100余人,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及通信工程学院等11个学院。 学校是国内最早设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计算机、微电子、光电子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拥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拥有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密码学(全国仅有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拥有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同时凭借在信息与电子学科方面雄厚的实力,自主设立了信息安全,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光通信,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对抗,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等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在教育部进行的最新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全国排名第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全国排名第六,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个本科专业,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每年所招收的学生数占学校全部招收学生数的2/3,位居西部高校第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建设先进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期为2011年至2020年,每年获7700万中央经费支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共覆盖以下学科:1、通信与信息系统;2、信号与信息处理;3、电路与系统;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5、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机械电子工程;7、计算机应用技术,这7个学科覆盖了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软件学院,占到了西电十个学院的五分之三,对应了30余个本科专业,这标志着西电在相应学科具备了和“985工程”大学相同的政策条件和资金支持。西电以优势学科为核心,加快新兴、交叉及边缘学科的建设,瞄准国际学科前沿,与国家、国防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相结合,使学校的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整体优势。

师资力量

学校汇聚了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学术水平高超、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具有高级 职称10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7人,硕士生导师690人,可在400多个研究方向上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校拥有两院院士13人(含双聘):

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电子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081002)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080201)和机械电子工程学科(080202)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2012-),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所教授,博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081001)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081001)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通信工程学院军事通信学科(110503)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电子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学科(080902)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锡祥:电子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学科(080902)和信息对抗学科(081022)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义:电子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081002)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绪榜: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081201)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寿桓:技术物理学院物理电子学科(080901)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明高:理学院兼职教授、双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浩:通信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双聘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4人(梁昌洪、孙肖子、傅丰林、刘三阳),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微波、电子电工、大学数学、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2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1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陕西“三秦学者”2人。

人才培养

正是基于突出的学科优势和浓郁的学术和科研环境,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和办学效益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先后有6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另有8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不少毕业生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已崭露头角,成为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