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理论
理论文章多出自沈雁冰之手。他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创作的前途》《社会背景与创作》《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鲁迅论》等文章,反映了作者当时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并代表了文学研究会的文艺理论主张。
《小说月报》曾开辟“创作讨论”、“创作批评”、“文艺丛谈”等栏目,并通过社评、杂谈、通信、读后感等形式,刊登鲁迅、郑振铎、胡愈之、周作人、叶圣陶、瞿秋白、沈泽民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鼓吹血与泪的文学,译述外国文艺论著,批判封建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奠定基础,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创作
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发表了鲁迅的《端午节》、《社戏》、《在酒楼上》等小说。最初两年,多系叶绍钧、冰心、王统照、许地山(落华生)、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梁宗岱、徐雉等人的新诗。他们的作品反映人生痛苦,暴露社会黑暗,同情被压迫人们,发挥反帝反封建的作用。1923年后,又涌现出许杰、王以仁、王任叔、鲁彦、罗黑芷等一批新作者。相继刊载了王统照的《黄昏》、张闻天的《旅途》、老舍的《老张的哲学》等长篇小说和朱自清的《毁灭》、叶绍钧的《浏河战场》、朱湘的《王娇》等长诗。1927年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创作号》。除连载沈雁冰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孙席珍、张天翼等新人新作。所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上,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2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翻译
从第12卷起至终刊共译介39个国家300余位作家及其作品800余篇。鲁迅译的俄国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郑振铎译的俄国路卜洵的《灰色马》,耿济之译的俄国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长篇小说均在刊物上连载,并曾编印《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太(泰)戈尔号》、《安徒生号》、《非战文学号》、《现代世界文学号》等专号和《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增刊号。第12卷增刊号《俄国文学研究》,收有郑振铎的《俄国文学的启源时代》、鲁迅的《阿尔志跋绥甫(阿尔志跋绥夫)》、耿济之的《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张闻天的《论托尔斯泰的艺术观》等论文24篇,同时译载俄国作家果戈理、高尔基、屠格涅夫、安得烈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尔志跋绥夫等人的作品29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俄国文学历史发展情况。第15卷增刊号《法国文学研究》,则刊登由沈雁冰、郑振铎、耿济之、刘延陵等人撰写的论文16篇,介绍法国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戏剧及近代法国文学;译载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乔治桑、莫泊桑、菲利普、法朗士、包尔都等人的作品。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