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大学教育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南大学校园文化

中南大学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校名采用王羲之碑体能体现中南大学深厚的历史沉淀。字体展现出平和自然、遒美健秀的特点,笔势委婉含蓄,与中南大学“向善、求真、唯美、有容”校风所展现的海纳百川,全面创新的教育目标高度吻合。王羲之碑体同时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象征着中南精神代代传承。

校徽

中南大学校徽的主体设计来源于中南大学英文名称的缩写。通过对“c、s、u”三个字母的变形设计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形。

图形从一个中心点向外发散,象征中南大学不断延展的影响力;图形之间互通关联,寓意着中南大学所具备的协作精神。图形整体结构紧凑,也代表了中南大学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标志外圈部分加入了中南大学中英文名称,能增加标志的认知度和完整性。

标志整体为外圆内方的结构,表现了中南大学兼容并蓄的广阔胸襟和视野。

标志颜色采用了沉稳有力的中南蓝色。

校旗

学校校旗有红、蓝两色,图案是学校徽志、中文校名、中英文校名三种形式,图案或者文字为反白色。

精神文化

校训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远承先秦诸子“备物致用”的为学之道和宋明理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向,近效湖湘学派务实践行的优良传统。

“经世致用”是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知行合一”是大学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方式。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作为校训,一是与中南大学所秉承的湖湘文化精神底蕴相契合;二是与孙中山先生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三是切合中南大学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办学特色。

“知”是认识,即对于万物事理的思惟省察,对于人生哲理的领会理解。

“行”是实践,即把所明白的道理运用和落实到人伦日用。

“知行合一”,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包括:一、既注重知,又注重行;二、既知得透彻,又行得切实;三、既以知为行的主宰,又以行为知的归宿;四、既重知向行的转化,又重行对知的更新和发展。

“经世”,即改造世界,改善社会民生,治理世间事务;它大到致力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富强,小到推动区域环境和文明风习的变革。

“致用”,即学以致用,努力践行,在实践中发挥大学和人才对社会的引领作用。“经世致用”的根本旨趣,就是强调大学要以天下为己任,求索治世之道,培养济世英才,积极入世,引领文明,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校风

向善、求真、唯美、有容

对于真善美的向往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浓缩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能海纳百川、综合创新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又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底蕴。

“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凝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要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亦能虚怀若谷,有容、创新;道德的尽善、艺术的尽美与科学的求真融为一体。清正和美之校风所至,中南大学必成为莘莘学子自由全面地发展的摇篮。

以“向善、求真、唯美、有容”为校风,其意义大致有三:第一,有利于统一和凝聚中南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第二,有利于形成接续先贤、继往开来的文化自觉意识;第三,有利于形成高品位、跨越时空的中南大学校园文化和精神,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向善”即为善弃恶,修身养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中华先贤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孟子·告子上》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将“向善”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孔子强调“据于德”、“依于仁”,即为人处世要谨守道德伦理,依循仁爱修养,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爱人类进而扩充到爱护环境和自然万物。

“求真”是对于真理的向往,实事求是,真诚有信,这也正是孔子“志于道”之人生理想的现代诠释和表述。“道”是指世界的根本规律或形而上的本体,“志于道”是要立志探求天地万物的规律和奥秘,志道求真激励中南学子上下求索,永不止息。

“唯美”是寓审美于人生,陶冶性情,丰盈内心。这正如孔子所说的“游于艺”,即通过礼仪、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文史、数学等方面的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获得丰盈愉悦的精神境界。

“有容”是拥有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谦虚好学的宽阔胸怀。其义取之于《论语》“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教诲,“有容”方能不断进步、兼收并蓄,为成就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