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研究
叶家庙古城遗址该遗址位于孝南区朋兴乡政府所在地西北方向3公里处的叶庙村和七份村。西部连近澳河古道,孝感至肖白沙公路经遗址东部过。中心地理坐标为东径113°45',纬度34°30',海拔高度28一30米。
遗址于1980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07年,由于“兰、郑、长”输油管道经遗址西北角,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文物干部对管道全线特别是叶庙段进行了重点调查,新发现了与叶家庙遗址相连的附属何家埠和杨家咀遗址。2008年3—8月,由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孝感市孝南区博物馆配合,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叶家庙古城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勘探和发掘工作。经勘探和实地调查,表明叶家庙遗址是一处大规模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古城遗址,城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加上与城址相连的杨家咀、何家埠遗址,城地面积达60万平方米。现对古城遗址的护城河、城墙等简叙如下:
① 城垣:叶家庙城址呈比较规整的长方形,北部城垣保存较好,高出北部平原3米,城垣宽30米。东部城垣毁成平地,但布局与走向比较明显。南部城垣的东部被现代村落所压,中段和西部保存较好,城垣顶部距地表高5米,城宽27一30米。西城垣北段保存较好,高出平地2—8米,宽约35米。
② 城门:城门未经正式发掘,但城门迹象非常明显,现状为大缺口,暴露明显的地段见东南部、西北部,均宽有20一30米的缺口。
③壕沟:城垣外存在比较完整的环壕系统,现东部和南部地表仍可见环形的水系,壕沟一般距城墙外8—10米。西部环壕与城垣之间的距离较宽,与城垣的走向也不一致,略向外弧,可能是利用了原有的地形,壕沟宽25一35米,据对南城垣的解剖看出,壕沟开口一般在地表下0·5一1米,沟底距开口2米。除了环壕,可能还存在贯通城内的南北向壕沟。东南部向外亦有南北向的壕沟,地面形态清楚,应为整个环壕的出口。
④ 城内布局:经过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内南部与东部有大片比较密集的红烧土堆积与灰烬层堆积,其中南部的红烧土从东向西连成一片,局部地点还存在至少二期的烧土堆积,这些红烧土堆积,应为当时的建筑遗迹。据此推测,城内的东南部应为当时的居住区,从地形看,这里是整个城垣地势最高。地面较为平垣的地方。同时也发掘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圆形房屋基址两座、方形房基两座,灰坑4处,瓮棺葬4座,水井一处。
⑤ 城址兴废:叶家庙古城遗址,从发掘城墙的断面看,二期城墙叠压在一期城墙之上,一期城墙为屈家岭文化晚期,在南城垣外壕沟上部的堆积中,发现大量的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的遗物,因此推测,该城址形成于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废,已失去了城址的功能。
⑥ 出土遗物:叶家庙遗址出土遗物分石器、陶器两大类,按质地和用途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有石斧、石石奔、石镰、石刀、石凿、陶拍、各类型陶纺轮、陶网坠等。生活工具品种繁多,皆为陶器,器形有折沿深腹鼎、盆形鼎、罐形鼎、钵形鼎,有高领瓮、矮领瓮、敛口瓮,有敛口缸,直口缸、敞口缸,有矮圈足盘、高圈足缕孔盘、粗柄缕孔喇叭口座豆、敛口盆、折沿盆、彩陶壶、彩陶杯、喇叭口杯、直口杯等,还有宝塔形、兽头形、雀鸟形、花边形、花瓣形器盖,还有刻划纹、戳印纹、圆形缕孔状的陶球和陶响球等。
通过调查发现,以叶家庙古城遗址为中心,在周边5公里范围内,发现有11处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证明该地区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叶家庙为中心的大型新石器时代聚落群。
2008年7月,孝感人民政府行文(孝政发[2008]126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叶家庙遗址为孝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这是孝感市政府首次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1月,孝南区博物馆已将叶家庙古城遗址上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