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沈阳师范学院
东北教育学院时期与第一次创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高等院校多处于办训练班状态。1951年至1952年,国家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对旧中国的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建立了新式社会主义高等院校。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东北教师学院,后改称东北教育学院,并设立于沈阳市皇姑区。学院招收了两期训练班,共培训了400名东北地区的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1953年5月15日,原有的七所师范专科学校被调整合并为三所,其中包括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5月29日,沈阳师范专科学校与东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沈阳师范学院,由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直接领导。此时,学院已设有中文、历史、俄文、美术等四个专修科,并开始向本科教育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办学的局面。
沈阳师范学院初期与第二次创业
1953年9月2日,东北教育学院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由郭沫若亲笔题写校名,并在9月20日举行了更名大会。车向忱担任院长,吴伯箫担任副校长并兼任党总支书记。1954年,吴伯箫调任后,唐景阳被任命为副院长。沈阳师范学院成立了院务委员会和各种专门委员会,实行院长负责制度,并制定了暂行章程和工作条例,加强了规章制度建设。学院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学习苏联经验,面向中学教学实际,进行了教学改革,重新设置了机构和教学组,并与中学建立了固定联系。
1955年,学院增设了附属中学和政治教育专修科。1956年,学院成立俄语研究班,并设有七个系科。1956学年至1957学年是学院大发展的一年,招生人数大幅增加,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学院出版了学术刊物《教学研究集刊》。到1958年,学院在校生人数达到2831名,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成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高等学府。
沈阳师范学院调整期与第三次创业
1958年7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人委决定成立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由沈阳师范学院的部分系科与东北财经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等组建而成。沈阳师范学院的一些师生和资源被调整到其他学校,学院损失了实力较强的中文和历史系,以及大量珍贵图书和教学设备。但学院保留了一些系科并重新组建了9个系、10个专业和三个直属教研室,当年实现了招生772人。1958年至1960年,学院设有9个系,1962年调整为5个系6个专业。在1958年至1961年间,学院经历了多次运动和停课,教学质量受到影响。1961年7月,学院隶属关系由沈阳市改为辽宁省,并调整了领导班子,任炳麟任党委书记,白潞任院长。1962年,根据中央关于调整的方针,学院进行了布局调整,专注于办文科,停办了地理系,并将历史系并入辽宁大学,生物系并入辽宁师范学院,物理系和化学系并入锦州师范学院。同时,辽宁师范学院的英语专业和旅大师专的英语科并入学院。学院占地面积和在校生人数在此时期内有所增加,教学计划不断调整,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山区办学时期与第四次创业
1965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高教部的请示,全国各地开始了半工(农)半读运动。辽宁省委要求沈阳师范学院搬迁到朝阳山区,9月13日起,分两批迁往朝阳。10月19日,学院举行了迁校更名大会,学院因此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并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艰苦创业和建设。师生们在1600多亩的山地建设中,建立了4万多平米的建筑,进行了绿化和梯田建设,并建立了附属幼儿园、学校和医院等单位。学院确定了主要为半农半读中学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目标,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1966年,学院的教学工作受到破坏。1969年,学院接收了锦州师范学院的物理系和化学系,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工业基础系和农业基础系。1973年,学院组建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并安排物理、化学两个系回锦州建设分院。70年代初,学院根据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积极开展开门办学,教师到各地进行巡回辅导。1975年至1978年,学院在多个地区大规模举办教师进修班,为当地师资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一定贡献。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学院迎来了新生。
恢复校名的沈阳师范学院与艰苦办学阶段
辽宁省革委会决定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迁回沈阳,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学院领导关系确定为省、市共管,以市管为主,同时决定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改为锦州师范学院,而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则进行了搬迁调整。全校师生在一个月内完成了1800吨物资的搬运,并于1978年12月在新城子区兴隆台公社的临时校址召开了庆祝大会。学院于1979年7月改为由沈阳市领导,并陆续迁至市区第33中学校址,恢复和成立物理系、教育系、化学系等,改善了办学条件。同年,学院废除了原革委会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平反了冤假错案,解决了历史积案,评定和晋升了教学、科研骨干,选拔了优秀知识分子进入领导班子,形成了各级领导核心。1982年,学院隶属关系划归省政府管理,附属中学脱离关系,留给沈阳市。学院在经历了流离失所后终于稳定下来。1983年,学院庆祝建校30周年,总结了办学经验,并确定了新的培养规模和专业设置,明确了培养中等教育师资和高级人才的任务。
沈阳师范学院全面恢复与调整阶段
1987年,学院开设社会学专业,弥补了东北地区的空白。教育教学改革也逐步深入,1985年和1990年分别出台和实施《沈阳师范学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和《沈阳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至1989年,学院已有在校生2403人,设有8个系,10个专业,成为学科体系较为齐全的高等师范院校。同时,学院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其学术水平得到提高,部分学科如教育学、中国古代文学、英国语言文学被评定为省属重点学科。在硬件设施上,学院自1982年起开始征地,不断扩建校园,新建图书馆、教学楼等设施,以改善办学条件。1989年,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对学院进行视察,并对师范教育改革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沈阳师范学院全面发展阶段
沈阳师范学院在1991年第五次党员大会上确立了“两上一创”的奋斗目标,即上质量、上水平,力争在七至九年内使学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会议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委员,学院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90年代,学院转变了办学指导思想,扩大了办学职能,调整了教育结构,并增设了11个非师范专业,使专业总数达到22个。1993年,学院成立了艺术系,结束了没有艺术科系的历史,并增设了旅游管理、应用心理学、贸易经济等非师范专业。1995年,学院又增设了日语教育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新方向,专业总数实际达到24个。此外,学院在全国同层次高等师范学院中的多项指标排名靠前,如在校学生总数、教授数、副教授数、藏书量、固定资产量、硕士授权点等。截至1995年初,学院教师职务结构比例优化,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为3·6:4·0:2·4,教授和副教授数量显著增加,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得到改善。在科研方面,学院在1991年至1995年间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承担了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奖励,学院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沈阳师范学院跨越式发展阶段
沈阳师范学院在1996年第六次党员大会上提出了“九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即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社会主义师范学院,并力争办成师范大学;到2010年,办成特色明显、有较大优势的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大会后,学院积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扩大办学职能,调整教育结构,深化教学、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实力和水平稳步提高。在校学生总数达到9300多人,设有19个系(分院)部,本科专业26个,涵盖7个学科门类,高职专业5个。学院各项办学指标已达到或超过了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务职称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学院加大了科研工作力度,科研成果大幅度增长,某些研究领域已步入学术前沿,产学研项目达到15项。此外,学院在‘九五’期间进行了多项改革,如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有力地保障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正式更名
为实现第六次党员大会提出的力争将学院办成师范大学的目标,1996年末,学院即开始着手准备更名工作,并正式向当时的省教委提交了请示报告。1997年6月16日至18日,学院党委书记胡国有、院长张德祥等一行7人赴国家教委汇报学院更名工作,得到了国家教委的支持。1997年7月2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同意沈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沈阳师范大学”,并报国家教委审批。2000年9月22日,省政府再次行文报请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教育学院
辽宁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
辽宁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成立于1956年3月,原为辽宁省速成师专附设的干部培训部。该校是一所以培训中小学和县区教育行政领导干部为专业的学校。1957年8月,全省四所中小学干校合并,设立了组教科、总务科、图书馆及马列主义、教育学、心理学三个教研室,教职工总数为70人。1958年,小学干校分散到各地,省教育干校则专注于培训中学和县区教育行政干部。1961年至1966年,学校转为短期(半年)轮训,共培训了约2500名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校长、教导主任、小学校长、县区教育局长、职业中学校长、农业中学校长等9期重点对象。
辽宁函授学院
辽宁函授学院成立于1962年,由省教育厅将鞍山、抚顺师院等下马院校的教师及图书、设备调往丹东,与省教师进修学院函授部合并而成。学院设有办公室、总务处、教务处和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系,教职工总数超过140人。在1962年至1965年间,学院招收了7000名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函授生。1973年,部分教职工被抽调至大连辽宁师范学院成立函授部,并对下乡知识青年开展中文、数学专业的函授教育,招收函授生2000人。1978年2月,省教育局撤销了函授部,将14名教师、干部调入辽宁教育学院。
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
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成立于1957年10月,由辽宁省教育厅中小学教研室和辽宁省速成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组建而成。该学院是省教育厅指导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研究机构,承担检查和指导中小学教学工作、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以及短期培训在职骨干教师等任务。学院为教育厅直属处级单位,党总支隶属于教育厅机关党委。学院设有12个教研室和一个教材编审室,全院教工共78人,包括领导干部、教研员、职员和工人。
辽宁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为了解决中小学用书问题,辽宁省教育局于1969年1月筹建了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后更名为中小学教研室,实则是一个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机构。该室主要任务是编写全省中小学(包括朝鲜族和蒙古族中小学)通用的教科书,并开展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最初,中小学教研室隶属于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下属的文教组,1972年辽宁省教育局成立后,中小学教研室成为教育局领导下的单位。该室设有负责人,并按照军队编制设有两个排,其中编写中学教材的为一个排,排下分学科班。由于教材编写任务的变化,人员变动频繁,导致排的建制名存实亡。队伍不固定,没有明确的编制,人数最多时达90多人,平时大约40人左右,绝大多数是临时借调的。
辽宁教育学院的成立
多校并入
“九五”以来,几所学校的并入和划归管理,促进了沈阳师范大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原辽宁省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中国幼教系统中的名校。1996年并入沈阳师范大学后,与原有师资力量融合组建了音乐系、美术系、学前与初等教育系,设置了6个相关本科专业和1个硕士点。从中专到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并入后的几年中得到快速发展。
原辽宁省粮食学校创建于1954年,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0年并入沈阳师范大学后,组建成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根据政策调整转制分流,以学科主体为基础组建了全国第一所以“粮食”冠名的二级学院——粮食学院,其他干部教师专业对口融合到相关学院,促进了学校事业进一步发展。
原辽宁省艺术学校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创建较早的中等艺术学校,也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艺术中专。2002年4月并入沈阳师范大学后分别组建了戏剧艺术学院和附属艺术学校。实现了中等艺术教育向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填补了辽宁省戏曲没有高等教育的空白。
合并发展
2001年6月,辽宁省政府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决定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下发文件决定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沈阳师范大学。7月,国家教育部院校设置专家组对学院的合并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对学院的各项工作给予了肯定。2002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这一合并组建方案,沈阳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