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锡市江南中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无锡市江南中学办学历史

无锡市江南中学

办学历史

无锡市江南中学系一所公办初级中学,直属于无锡市教育局,具有90年的办学经历,学校的前身是无锡私立江南中学。学校创办于1930年,首任校长为国画家钱殷之先生。一大批名师如许岱云、冯友兰、陈国村、吴荣康等都曾在这里任教过。办学90年来,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风雨历程,铸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在宣传真理,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等多个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这里走出来,可谓是人才辈出。其中有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毛泽东遗体防腐专家吴琰,中科院502所副所长、人造卫星发射专家刘承熙,中科院计量研究院副院长钱钟泰,中科院研究院冯子道、高方,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杜文荣、王滋,原无锡市委副书记陈璧显,中国篮球名将胡利德,国家举重队举重冠军、金牌教练王国新等。

一、江南肇始 源远流长:私立江南中学时期(1930~1952)

(一)斯文首倡 惠及桑梓(1930~1931)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民族自觉不断升华,一大批仁人志士接受先进思想,提倡实业救国,创办学校,挽救民族危亡。无锡作为较早受到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的城市,较早地开始创办新学。但鉴于当时无锡私立中学,仅有锡中、辅仁、竞志三所,远不能满足小学毕业生之需要,以致本市子弟很多旅外就学,1930年夏,钱殷之,许岱云和倪铁如三人发起筹办创立江南中学。筹建初期的资金来源全是由钱殷之、许岱云、倪铁如三人分担。由唐文治、钱基博、杨荫溥、钱孙卿、薛天汉、虞丙烈、薛臻舲、周肇甫加上三个发起人组成学校董事会。当年五月份召开了首次学校董事会会议。会上推选钱殷之为校长,倪铁如为教务主任,许岱云为训育主任。经讨论,学校定名为“私立江南中学”。

学校创办初期,租用南上塘杨高伯私宅,杨宅后有明高攀龙止水池遗址,原是明末东林书院领袖高攀龙的第宅,迄今高子止水的遗迹尚在。学校将原有房屋修缮一新,又平整运动场地,使之初具办学规模。为了提升品味,学校聘请的国文,英语,数理教师,如当时如吴卓然、过瑞南、朱祖圻、陆文学、王允中、吴荣康等在当时社会上都有较高名望和资历,教学经验丰富。在以后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置图书、仪器、模型、图表等设备,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筚路蓝缕 奋力开拓(1931~1936)

根据校董会决议,学校在1932年计划增办高中。由于当时当局规定“私立学校今后不准自办普通高中”,经研究,学校决定改办普通高中为“高级会计科”,学制三年。在添办高级会计班时,当时的教育部门又有规定:“私立中学不得以地名为校名”。学校领导为此讨论,钱基博提议取名为“纲南”,取“纲纪南方”之意,经过学校董事会商讨,同意将学校改名为“私立纲南高级会计科学校附设初中部”。

自1931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的几年中,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全国学生和知识青年的爱国热忱蓬勃高涨。学校亦不例外,全校师生在每一次抗日运动中,始终站在同一立场,罢课游行,分组宣传,张贴标语,印发传单,抵制日货,募捐支前,深入工厂,讲解防毒等等活动。在各种集会和各科教学中,积极进行抗日教育,讲解日本侵华史实。

(三)抗战齐心 停学八载(1937~1944)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火延及江苏,敌机屡屡轰炸无锡,战事日急,学校男女两部分同时迁往周新镇。这时,除一般教学外,学校对学生积极地进行抗日教育,讲解日本侵华史,启发学生爱国热潮。同年11月无锡沦陷,日寇不断下乡骚扰、破坏、屠杀,形势危急;学校坚持民族气节,不为日寇进行奴化教育,停办了八年。

(四)凯歌高奏 庠序复办(1945~1948)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在举国欢腾的庆祝声中,决定在南上塘原址筹备复校,仍名“私立江南中学”,当时钱殷之已在无锡县立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便推许岱云任校长,复学第二年由钱殷之继续担任校长。经报当时教育厅批准,学校共招收了初、高中学生十七个班。

1946年夏,当时的教育厅因为该校以往办过“高级会计科”,特指令江南中学继续开办“高级会计科”。

(五)革故鼎新 奋发图强(1949~195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政府派员到私立江南中学加强领导,着重抓全体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江南中学和竞志女中、圣德中学、锡钟商业学校成立联合党支部,由高棻同志任支部书记。10月,学校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1950年下半年,为配合抗美援朝,学校发动高中学生参加军事干校,在施复、任春荣、费达等带动下,高中阶段报名的共有120余人。经家长同意,学校批转参加军事干校的共50人,有利地推动广大群众对抗美援朝的支持。

江南中学从建校到解放后收归公办,前后仅14年,培养了不少人才,如三十年代的毕业生唐翔千、刘祖宝、朱荫曾、龚锡泉,四十年代的毕业生钱锡泰、高方,五十年代的费达、吴钟麟、吴美艳、刘承熙等。美籍华人原子能专家来华访问团的团长杜文荣也是江南中学的毕业生。

二、政府接办 薪火相传:无锡市第一初级中学时期(1952~1956)

1952年底,市教育局接管了一批规模较大的私立中学,江南中学亦在其中,随后,学校以市教育局拨下的大量经费,建造了教学大楼、大礼堂、食堂,扩建大操场,添置教学设备,学校面貌得到很大改观。1952年暑假,学校正式改名为“无锡市第一初级中学”,又把南门外通扬桥原“私立锡钟商业学校”划作分部,全校扩大到40个初中班。市教育局委派姚方勉任校长,钱殷之任副校长,一所设备完善的新型学校建立起来了。

50年代初期,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多次发生反华、排华事件,许多华侨学生纷纷返回祖国,为了让归侨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学校成立了“华侨工作委员会”,接纳归侨学生来校读书。

三、弦歌不辍 特色立校:无锡市第七中学时期(1957~1991)

1956年10月,学校成立党支部,王群兼任党支书。1957年6月,学校添办高中部,并定名为“无锡市第七中学”,顾昌己任党支部书记,李公威任校长。

文革期间,学校受到很大冲击,至“文革”结束,社会秩序与教育教学秩序才得以恢复正常。为使教育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双重任务,学校决定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在高中增设无线电、打字选修课。

1984年,学校按市教育局要求,推进“普中职业化教育”改革,明确提出完中改革,一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二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与市轻工业局挂钩,签订合同,在高中班开办电脑、外经外贸专业选修课。无锡市第七中学被教育局正式批准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体育田径运动在学校有着广泛的基础,早在60年代就被省确定为开展田径传统项目学校。80年代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学校认真抓体育,重点抓好田径项目。在省、市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学校的体育工作蒸蒸日上。82年以来,先后在向市梁溪中学、市业余体校、省体工队、省航海队、市女子足球队输送多名运动员。

四、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无锡市江南中学时期(1992)

(一)崛起腾飞 铸就名校(1992~2012)

1992年无锡市第七中学与无锡市第八中学初中部合并,恢复江南中学校名,定为公办初级中学。1995年,无锡市槐古初级中学并入江南中学,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无锡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

1998年后,学校提出“成长是生命中永恒主题”“名师是立校之本”等育人理念,江南中学办学进入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1999年,无锡市国棉一厂子弟中学又并入江南中学,成立公有民办江南中学实验分校(市民亲切称其为“小江南”),学校成为无锡市公有民办试点学校。至此,江南中学分设中山路总部、槐古分部和实验分校三部分,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无锡市最具影响力的初中之一。

2004年,学校作为董事单位参与了无锡市国际学校初中部的办学,为期四年。

2005年,无锡市政府实施“管办分离”改革,江南中学成为一所市属公办初中,隶属于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

2008年9月,学校阳光校区正式开办。同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校”,2009年起,学校连续6次被评为学校管理中心“办学绩效突出单位”。2009年,学校摘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成为当时江苏省一所获此殊荣的初中。

2010年2月,学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学校布局的指示精神,从中山路迁至通扬路原工业学校校址,同年无锡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并入。

(二)转型发展 继往开来(2013~2017):

2013年秋学期开始,学校实施转型发展,分设通扬、阳光两分校,实行总校领导下的分校自治管理。以“教书育人”为核心价值观,围绕“两成长一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为无锡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提供高品质的江南样本。2013年,校党委再获 “江苏省中小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2015年,管办分离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成为一所无锡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初中。

2013年,学校根据对口小学的特色与优势,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制定和完善了“艺术特色发展计划”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全面推进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2014年,学校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对全年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梳理,并整合为“春之声、夏之行、秋之韵、冬之华”四个篇章,把学校发展目标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形成“仪式纵贯三年,活动横跨四季”的德育特色课程。

2015年,学校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在规范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整合课程资源,积极开发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在初一年级开设的自主课程达47门次,学生选修率达 100%。

自转型发展以来,“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校教职工自觉履行育人职责,“全员育人”的德育管理格局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和成效的重要保障。

此时,依托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学生社团得到大力发展,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展示平台。学校组建了学生交响管乐社团、学生民族管弦乐社团、艺韵美术社团、翔鹰科技社团、女子啦啦操社团、学生合唱社团、女子篮球社团、男子足球社团等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都颇具影响力的学生社团。为展示社团建设成果,学校先后在大剧院举办了“青春飞扬”学生交响管乐专场音乐会、“雏凤清音”学生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细致的组织策划、庞大的演出阵容、专业的演奏技巧,使音乐会在锡城引起了热烈反响。

为搭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江南中学在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森市友好学校、新加坡红山中学、德国艾科里亚文理中学、加拿大兰里市教育局等签订了教育友好合作协议,多年来保持着常态化的国际友好交流。学校还应市台办、市教育局的要求,多批次接待台湾地区的友好学校,作为对学校在对台交流工作方面的肯定和鼓励,市台办在2016年授予学校“对台交流基地学校”称号。

2017年9月,学校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尝试开设德语课程,2018年初,江南中学成为德国歌德课堂“塑造未来的伙伴”项目(pasch)实验学校。首批学习德语的学生参加了青少年德语a1考试,通过率100%。

(三)日就月将 再起新航(2018)

2018年初,为适应未来更大规模办学的形势需求,学校实施集团化管理方案,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总校长负责,分校自主管理的集团管理模式。学校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学校办学内涵不断提升。

学校开发出“三三五”课程体系,涵盖三级、三类、五大领域。三级,即国家级、地方级和校级;三类即学业发展课程、青春成长课程和文化视野课程;五大领域包括语言文化类、科学实践类、体育运动类、艺术修养类和综合实践类,编撰了《学生课程指导手册》,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校本特色,满足了学生多元多类需求。基于市前瞻性项目,打造“生命关联教学”优质课堂,建立起知识与学生生命成长需求的内在关联。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江南中学发展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全体江南人将抓住新机遇,直面新挑战,在课程建设、学校管理和队伍养成方面,作出新的探索,朝着成为省市初中教育的示范者和引领者的目标再起新航。

2020年,无锡市江南新城实验中学建成启用,学校将形成三分校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谱写高品质发展的新篇章。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