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清末民国
1893年,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时设有图书室。
1917年6月,国立武昌高师正式建立图书馆。
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亦设有图书馆。同年,学校成立图书委员会,拨出专门图书购置费。校务委员会通过了《图书委员会简章和图书馆章程》,设馆长1人。图书馆下设总务、编目、订购三个股。
1929年,图书馆共有工作人员13人,年经费6万元,藏书37715册。
1930年,图书馆藏书达到7·2万册。
1931年12月,图书馆从武昌东厂口迁至珞珈山文学院办公楼。
1935年8月,6234平方米的图书馆竣工,职工增至18人,增设杂志股和出纳股,藏书量达到13万余册。抗战前夕,图书馆藏书已达14·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65种。
1938年春天,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图书馆将部分书刊随校运往四川乐山文庙,其余未及时运走的毁于战乱。
1940年4月,图书馆馆藏图书下降到9·1万册。图书馆规程不再设馆长之职,改设主任1名,办理图书馆事宜。全馆职工12人,设总务、编目、阅览、期刊和装订等股。
1946年10月,图书馆随学校从乐山迁回珞珈山。
1947年4月,图书馆全面开放。同年6月,武汉大学各学院开始设置图书资料室。
1947年,“六一惨案”后,进步师生于1948年5月自发创办了“六一图书馆”。
建国之后
1949年武汉解放时,国立武汉大学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并更名为武汉大学,图书馆改名为“武汉大学图书馆”。
1950年9月,图书馆进行了馆藏图书的全面清点,购入大批新书。
1951年11月,“六一图书馆”的藏书归并到校图书馆。
1956年,许俊千副馆长出席了全国第一次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图书馆将中文股、西文股、出纳股、杂志股、总务股改为相应的5个组,又单独成立了订购组、研究组,建立了馆务会议制度。
1957年,图书馆职工人数为35人,藏书超过50万册。
1958年,图书馆改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1960年,图书馆因党员人数增多单独成立党支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馆的业务工作陷入半停顿状态,党政机构遭到破坏。
1968年11月,工、军宣传队进驻武汉大学,图书馆与校行政部门划编成为第一大队。
1969年,武汉大学在襄阳、沙洋设立两个分校,设有图书馆。
1970年7月,武汉大学恢复招生,图书馆开始恢复正常的业务工作。同年8月,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系合并。
1972年4月,恢复图书馆,并与图书馆学系一道成立临时党委,同时成立了图书馆党支部。同年7月,将临时党委改为馆、系党总支。
1978年3月,馆系正式分开,恢复图书馆建制,选派干部,增加图书经费,补充专业人员,清点藏书,补充新书。
1979年6月,中共武汉大学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成立。
1983年,图书馆购书经费超过100万元,年购书量达11万册,总藏书量达到180万册,职工超过100人。
1984年10月,图书馆内部机构调整为藏书建设部、读者服务部、技术服务部、参考辅导部、特藏部和办公室。
1980年至1985年,武汉大学投资500万元,建成一座拥有14层书库的新图书馆,面积达1·54万平方米,内有1600多个阅览座位,配有现代化检索设备,可藏书160万册。
1990年,人文科学馆增设1100多平方米的文科文献中心。
1992年,图书馆被湖北省图书情报工作直辖市委员会授予"湖北省研究文献收藏单位"称号。
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四校图书馆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图书馆。
2001年,国务院授予武汉大学图书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2023年11月2日,武汉大学图书馆“珞珈荐书”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是武汉大学图书馆为武汉大学师生推出的新书推荐与速递平台,提供借购服务和荐购服务。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