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景点
标志建筑
民园广场
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的民园体育场位于五大道的中心区域。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英国奥运冠军李爱锐参与设计并主持提升改建,是当时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也是中国第一个灯光足球场。该体育场曾经举办过远东运动会、万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等国内外大型比赛,解放后一直是天津足球队的主场,因此成为天津市民心目中的记忆坐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民园体育场经历多次重建和大修后形成了此处改造前的建筑风格。随着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其体育竞技的基本功能已逐渐消亡。
五大道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建成后的民园广场作为“中西合璧的城市客厅”,是集“中外游客集散中心、特色文化博览中心,休闲体育体验中心和异国风味美食中心”为一体的、中西文化交融的、独具特色的城市休闲广场。
2012年,和平区启动了民园体育场保护利用提升改造工程。该项目占地面积3·56万平方米,原建筑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经过此次提升改造后,新的民园广场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其中地下两层建筑面积为4·8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中心绿地为8000平方米,内广场保留了400米跑道。通过“名称不变、形态不变、功能更加丰富”的设计理念,民园广场主要突出市民健身、旅游服务、特色文化、及商业配套等功能。保留了户外的跑道,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新的场地;设立的天津体育博物馆、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五大道历史博物馆、民园开心麻花剧场将成为该地区文化亮点。
大力神杯
在民园广场的门前便矗立着一座“大力神杯”,人们都知道,大力神杯是足球的象征。而民园广场外的这座“大力神杯”也诉说着民园广场曾经的足球记忆。这里是天津足球的起源地,是天津足球辉煌的象征,如今这座“大力神杯”经成为民园广场的标志建筑之一,传承着有关天津体育的记忆。
2025年4月1日,位于民园广场北门前的“大力神杯”广场改造完工。
平安大厦
天津英租界马场道原5-17号(现平安大厦附近,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59号),在庚子之变时,是唐绍仪一家的寓所,炮火不仅摧毁了房屋,唐绍仪的第一个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也被炸死了。
对唐绍仪来说,天津既是痛失亲人的伤心地,也是在政坛初露峥嵘的“福地”,他的仕途就是从天津起步,一路青云直上,直至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五大道浮雕墙
由市委书记张立昌题写的“五大道”半圆形汉白玉大型浮雕,在常德道与贵州路口落成。
达文士楼
在马场道风格各异的小洋楼中,有一所独具特色的西班牙小楼,其东面是法国罗曼风格的天津工商学院(现天津外国语学院)建筑群,而西面是欧洲象征主义风格的原民国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故居(现财院分院办公楼)。在这两处大建筑物中,有座二层的西班牙小楼显得娇小玲珑,风格别具,其门牌为河西区马场道121号。
这所小楼比东西两侧的楼房建造历史要早得多,建于1905年,是五大道上建成的第一所小洋楼,迄今已过百年风雨。该址最初名为清鸣台,是个古老的地名。庚子后为旧德租界推广地,小楼建成后初为德国武官及其眷属寓所。据说这位德国武官年轻时曾去过西班牙,对那里的建筑十分喜爱,因此请建筑师将楼房设计成西班牙风格。房子建成后,四周建了欧式花园。种上果树,铺地草坪,春来赏花,秋来品果,也别有情趣。楼房南面有一个小型网球场,楼房两侧和北部有花坛,绿地和树木,种有海棠树、藤萝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军官及其眷属回国,后由英侨达文士居住。
该楼系砖木结构,外墙为浅黄色水泥砂浆疙瘩墙面,瓦棱铁房顶,1、2楼之间有水泥雨檐腰线,长方窗为主,部分圆窗作为点缀,方、圆对比,严谨而活泼精巧。内装修为椭圆拱券甬道结构,天花板有灯光灰线。1楼有大客厅、饭厅、备餐室、厨房和厕所。2楼有卧室、书房和卫生间。菲律宾人字细木地板、双槽窗,现1楼除1间外均为水泥地面。该小楼的特点是:在壁炉上方,楼梯栏杆柱头及外墙面明显处均有外文图案的族徽,这是日耳曼人望族独有的标志。族徽的形状是一个欧洲中世纪古老的盾牌,中间部位是两个变形的外文字母是“t”和“f”。现壁炉已改为壁橱,族徽已不见。但楼梯栏杆柱头、外墙明显处的族徽至今犹在。1楼大客厅有近60平方米,阳面为半圆型,为多扇百页窗,进门处左侧面有一个非常独特的镜台式英式壁炉,构思精巧,线条简洁,现保存完好。镜子是比利时出品的,也保存完好。进楼大门为实木制做,雕刻有欧式花纹图案。这扇大门,每天使用,一百多年,竟不变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为历史的见证,该楼东侧墙面上仍有“1905”的字样。现在,该楼由九户市民居住,年代久远、房屋陈旧,但依稀可窥见当年的风采。
“先农1925”步行街
名人故居
徐世昌故居
新华路255号是徐世昌在天津最大的一处房子。这是他1927年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区新华南路与睦南道、马场道交口)买下的一块空地,后来在这里盖起了共181间的9所独立性住宅。据称,徐世昌并未在此长住,此房主要是他亲属的居所。
新华路的居所对徐世昌的一生有着特别的意义。他虽去世于泰安道的居所,但去世后,他的灵柩却浮厝在新华路的宅院里,直至迁葬,这里成了徐世昌在天津最后的停靠站。
此为徐世昌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区新华南路与睦南道、马场道交口)购得空地15·3市亩所建,当时修建九所楼房共计181间,建筑面积4347平方米。这九所楼房虽然建在一块宅基上,但自成体系。徐自住的是一个独立大院,占地6·35市亩,共有楼房26间,平房4间,建筑面积1085平方米,是一所西式三层楼,混合结构,红砖瓦顶。楼门前四磴台阶、平台,红缸砖砌面,一楼有客厅、休息室、更衣室、餐厅、洗澡间等;二楼为卧室、书房、办公室、内客厅;三楼为顶子间。
曹锟旧居
曹锟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南海路2号,建于1927年。曹锟,字仲珊(1862-1938),天津大沽人。早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后投靠袁世凯,深得赏识,被封为虎威将军、一等伯爵。曾任直隶督军兼直隶省长。1919年被推举为直系军阀首领。1922年在直奉战争中打败张作霖,次年逼黎元洪总统下台,通过贿选当上民国大总统。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冯玉祥赶下台,1927年回到天津作寓公,主要在此居住。华北沦陷后,日伪曾以高官引诱曹锟充任傀儡,曹不为所动,保持了晚节。1938年5月病故于此处。
该楼该楼东临南海路,南抵重庆道,西接河北路,北临洛阳道。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4平方米。三层砖混结构西式小楼并带有地下室,正立面中部前凸,腰线上下均由立柱支撑,顶层四坡出檐,造型稳重而有气势。
庆王府旧址
庆王府旧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55号,建于1922年。天津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曾被誉为原英租界的华人楼房之冠。1925年,大清皇族最后一位“世袭罔替”的亲王爱新觉罗·载振举家迁居天津,重金购得此府邸,并在这里度过了22年的寓公生活,这里因此得名“庆王府”。这栋建筑随处可见纷繁复杂的工艺细节,其中奢华严苛的选料更是彰显出了王府尊贵的气质。在2011年整修后,逐渐发展成集文化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区。近百年来,庆王府以其独特的建筑魅力和传奇色彩诉说着天津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马占山旧居
马占山旧居位于和平区湖南路11号。马占山旧居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独立住宅,局部三层,具有现代建筑特征。1933-1937年,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在此居住。整建后的马占山旧居作为五大道地区首座抗战主题纪念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常设“马占山将军历史展”“五大道先农大院的故事”等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实物展览形式,再现了马占山“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戎马一生。
傅莱旧居
傅莱旧居位于云南路48号。傅莱(1920~2004),全名理查德施泰因,奥地利人。1937年加入奥地利共产党。1939年1月,来到中国上海,在一家难民临时传染病医院行医。同年3月,离开上海来到天津,先后在德美医院、马大夫医院放射科、化验室任职。1940年,他与中共北平地下党取得了联系,承担了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等物资的重任。
傅莱旧居建于民国时期,为二层带半地下室砖木结构楼房,该楼西南部分二楼为傅莱居住过的地方。
新华路吉鸿昌旧居
新华路吉鸿昌旧居位于新华路庆云里3号。吉鸿昌(1895~1934),原名恒立,别号世五。河南省扶沟人。1910年在首饰店当学徒。1913年8月投冯玉祥所部。1926年6月任旅长。1927年4月升任第十九师长。1929年5月再次晋升为第十军军长,同年7月兼任宁夏省主席。1930年9月任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1931年9月出洋游历。1932年初回国后来到天津,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取得联系。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同盟军失败后,吉鸿昌辗转回到天津。因在天津开展抗日爱国活动,引起国民党政府不满,派军统特务监视其行踪。为安全起见,1934年10月初,吉鸿昌将住所从法租界霞飞路迁到英租界牛津别墅3号(今新华路庆云里3号)。
庆云里建筑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6300平方米。由两幢砖木结构二层联排式住宅组成,建筑首层外立面主要为水泥断块抹灰墙面,建筑二层外立面主要为清水硫缸砖墙面,建筑的女儿墙装饰有“甩疙瘩”抹灰,女儿墙和清水墙面交界的地方装饰有花纹线条,建筑的阳台设有内嵌式和出挑式两种风格。建筑屋顶为大筒瓦坡设计,并设有雕花装饰的老虎窗。楼房前后都设有小院和地下室,每户独门且房间十分宽敞,室内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在当时是一处具有折衷主义建筑特征并且较为高档的公寓式住宅。
杨十三旧居
杨十三旧居位于成都道鹏程里4号。杨十三(1889~1939),名彦伦,字灿如,又名杨裕民,直隶省(今河北省)迁安人。因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造纸专家,河北工学院教授。1906年入天津工艺学堂。1920年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国。1930年初,杨十三入住英租界伦敦道(今成都道),开始利用其身份和社会地位掩护在津地下党员开展工作,直至抗战初期这里一直是我党重要联络据点。抗战爆发初期,坚持留在天津,与中共市委书记姚依林保持联络。1938年春,组织参加冀东抗日武装暴动。同年11月前往八路军总部工作。1939年7月在转移途中病逝。9月八路军总部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提“浩气长存”横额,并书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事,于先生犹见典型。朱德总司令主祭,彭德怀副总司令致悼词。
杨十三旧居建于民国时期,为带地下室的二层楼房。
朱启钤旧居
五大道近代建筑群
龚心湛旧居
龚心湛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64号。
张绍曾旧居
张绍曾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河北路334号,建于1923年。
顾维钧旧居
顾维钧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河北路267号,建于1927年。顾维钧是中国近代著名职业外交家。1918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巴黎和会,毅然拒绝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潘复旧居
潘复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马场道2号,建于1920年。
英国文法学校旧址
英国文法学校旧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湖北路59号,建于1927年。
张学铭旧居
张学铭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50号,建于1925年。
李叔福旧居
李叔福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28号,建于1938年。
伪满洲国领事馆旧址
伪满洲国领事馆旧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26号,建于1943年。
孙殿英旧居
孙殿英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20号,建于1930年。
周志辅旧居
周志辅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河北路277号,建于1933年。
吴颂平旧居
吴颂平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昆明路117号,建于1934年。
林鸿赉旧居
林鸿赉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常德道2号,建于1935年。
张自忠旧居
张自忠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60号,建于1937年。
孙季鲁旧居
孙季鲁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郑州道20号,建于1939年。
张作相旧居
张作相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4号。
纳森旧居
纳森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70号,建于1928年。
李勉之旧居
李勉之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74号,建于1937年。
徐世章旧居
徐世章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6号,建于1922年。
高树勋旧居
高树勋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41号。
周叔弢旧居
周叔弢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9号,建于1938年。
曾延毅旧居
曾延毅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常德道1号。
蔡成勋旧居
蔡成勋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1号,建于1935年。
訾玉甫旧居
訾玉甫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37号。
陈光远旧居
陈光远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48号,建于1924年。
金邦平旧居
金邦平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114号。
雍剑秋旧居
雍剑秋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马场道60—62号,建于1920年。
安乐邨
安乐邨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马场道98—110号,建于1933年。
疙瘩楼
疙瘩楼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河北路283—295号,建于1937年。
卞万年旧居
卞万年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云南路57号,建于1937年。
关麟征旧居
关麟征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长沙路97号。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