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五大道”仅仅是天津租界的一部分,从1861年至1945年,长达85年间,天津共有九国租界。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些租界是享有“治外法权”的“国中之国”。一方面,租界可以提供外国保护,免受动乱袭扰;另一方面,租界居住环境较为安逸;因此,大批中外历史人物曾经在天津租界居住。
早期形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塘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当时有“二十间房”、“六十间房”、“八十间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1902年被扩充为英国租界。初始阶段
英租界于1903年越过墙子河向南扩展,将墙子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全都纳入英租界,被称为“英租界墙外推广界”。按照现在的区域划分,这一带即为南京路、马场道、西康路、营口道合围的区域,今五大道即在其范围之内。
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另有许多富贾巨商、各界名流、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五大道成为“国中之国”是因当时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便成了政治的避风港,加之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由此使得这里成为了众矢之的,也开启了五大道街区随历史浮沉的序曲。
1916年开始,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之机,吹泥垫地,填洼修路,开发了这一地区。当时五大道地区按照西方现代“花园城市”规划理论进行规划与建设。
现代维护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天津市政府持续组织开展了五大道地区的综合治理工作,整修了沿街建筑和区内道路。2005年9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颁布,依法在全市确定了6批共877幢历史风貌建筑,使保护事业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