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的前身为清朝成立的“博达书院”。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时任新疆布政使的魏光焘奏请清廷批准设立学院。同年8月14日,经乌鲁木齐八大商号集资兴办的博达书正式成立,院址设于迪化北梁(现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校址)。
数次更名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受中国各地兴办学堂之风影响,新疆巡抚联魁奏请清廷,将博达书院改为“新疆省立中学堂”,并附设师范馆。学校设汉文班与维文班,校长由时任提学使杜彤兼任。1924年,新疆都督杨增成立“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新疆省立中学堂”改名为“新疆省立第一中学”。由于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与第一中学同在一院,故历任两校校长都由一人兼任。
1933年,学校改名为“新疆省立迪化第一中学”。1937年前,学校实行旧制,没有高中班,初中四年毕业后即可考升新疆学院。
动荡时期
盛世才亲苏联共时期,省立迪化第一中学在俞秀松、李志梁、王寿成、李云扬、林基路等共产党员的领导和培养教育下,延安学风盛行,师生积极参与政治组织“反帝会”的各项活动。多名学生以优良成绩考录各期留苏,如:第一期的李泰玉、刘竹溪、吴河;第二期的冯兆昆、胡昌中、徐智;第三期的胡昌华、李富荣,以及学习医疗、畜牧专科的刘德俊、于大新等人。
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亦有李泰玉、张志远、王笃从、王适纯等发起组织地下革命团体“新疆共产主义同盟”;王怀品、刘一匡、杜芳等人则突破封锁,前往延安。当时的第一中学的教员昝玉林、董仲瑞、李应昌等人亦参与“新疆共产主义同盟”以宣传革命思想。
发展时期
1953年,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被国家政务院确定的新疆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次年秋改为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1954年,改名为“乌鲁木齐第一初级中学”。
1957年,学校恢复为完全中学,定名为乌鲁木齐第一中学,隶属自治区教育厅。1976年,定现名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1992年,学校停止初中招生。
2017年9月,高中部从天山区解放北路的北门校区,整体搬迁至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喀纳斯湖北路的绿谷校区。2018年,恢复初中办学。2019年开始,兴建河马泉校区。2024年7月,与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教育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进行高新校区的建设。2025年,分别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政府、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进行骑马山校区和望谷路校区的建设。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