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军工建校
1950年10月26日,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适应国防兵工建设,在新中国兵器工业奠基人之一、首任校长朱毅的主持下,成立中南工业部职工学校,为新中国首批军工院校之一。
1951年11月,为培养各种专业工厂管理干部及兵工技术工人,学校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中南兵工学校”,对外沿用“中南中湘学校”第二校名。校址设在湖南湘潭县茶园镇谭家山已经停产的“中湘煤矿公司”旧址。中南兵工学校是一所正规教育的兵工学校,主要培养兵工干部和技术人员。军工专家吴运铎在此工作、生活和休养。
分设双区
1952年10月,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严重校舍不足,学校设置了湘潭一部和汉阳二部(地址在汉阳七六八厂内)分开进行教学。
1953年3月,由于学校湘汉两地分散办学,加上湖南湘潭交通阻塞,上级来文滞后,照明、动力和实习工厂电力问题突出,中南军政委员会高等教育部指示将学校迁往汉阳七六八厂旧址建校,并要求9月正式开学。于是学校采取“基建与教学并重,湘汉两地兼顾并进”的方针,建设汉阳新校。
1953年9月,学校更名为“第二一二技工学校”,主要为国防兵工事业培养车工、钳工、铣工和磨工初级技术人才。
1953年10月,学校正式由湖南湘潭迁往汉阳,校名改为“第二一二技工学校”。
易格易名
1956年4月,学校更名为“武汉机械制造工业学校”,主要为国防兵工事业培养鱼雷制造、水雷制造、金属切削加工、锻造与冲造中级技术人才。
1959年1月,学校升格为专科,更校名为“湖北机械工业专科学校”,由为兵工培养人才转为地方工农业服务。
1960年7月,学校升格为本科,更校名为“湖北工学院”。
1961年10月,更校名为“湖北机械工业专科学校”,由为地方工农业培养人才转变为国防仪表工业培养人才。
1963年6月,更校名为“武汉机械工业学校”,为造船工业培养人才。
1969年12月,武汉机械工业学校改名为工厂,厂名为“武汉柴油机配件厂”,第二厂名为“国营武汉五七机械厂”,工厂代号“四六三厂”。工厂“贯御积极为海军、援外及民用,使用部门服务”的精神,研发和生产舰船动力配套产品的建造。
1984年11月,工厂恢复为学校,更名为“武汉船舶工业学校”。
持续发展
2013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8年4月19日,学校当选为中泰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19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双高计划”第三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档)。
202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2022年12月,全国船舶行业职教文化建设联盟、全国舰船与航海博物馆联盟成立大会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家联盟成员单位代表线上参会。
2023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名单;10月,学校发起成立湖北省船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