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15个学院(教学部),56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工学、理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
学院 | 本科专业 |
---|---|
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电子工程 | |
工业设计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车辆工程 | |
智能制造工程 | |
天津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通信工程 | |
自动化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机器人工程 | |
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 应用化学 |
材料化学 |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天津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 轻化工程 |
包装工程 | |
印刷工程 | |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制药工程 |
生物工程 | |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
食品营养与健康 | |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 海洋科学 |
海洋技术 | |
环境工程 | |
环境科学 |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 |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动画 |
视觉传达设计 | |
环境设计 | |
产品设计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
公共艺术 | |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金融工程 |
投资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财务管理 | |
人力资源管理 | |
公共事业管理 | |
物流管理 | |
工业工程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日语 | |
翻译 | |
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 法学 |
知识产权 | |
汉语国际教育 | |
网络与新媒体 | |
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 | |
物联网工程 |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数字媒体技术 | |
人工智能 | |
继续教育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卓越工程师学院 | |
资料来源:天津科技大学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截至2024年)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业科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排名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软科排名世界第32位,高分子学科在u·s·news全球排名第15位。类别 | 名称 |
---|---|
国家重点学科 | 发酵工程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农业科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 |
天津市顶尖学科 |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
博士后流动站 | 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两 |
天津市重点(培育)学科 |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海洋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 |
天津市一流学科 |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 | 生物与医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软件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化学、生物工程、设计学、应用经济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外国语言文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药学等 |
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 | 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食品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控制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动力工程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工程硕士、艺术硕士、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会计硕士、农业硕士 、电子信息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截至2024年4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5月,有教职工2190人,有专任教师1486人,教授、副教授726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755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27人,天津市杰出人才等省部级人才14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41支,涌现出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高层次人才队伍 | 名单 |
---|---|
院士(含双聘) | 韩布兴、多吉、冯士筰、郑绵平、 郁彭、张同存、辛世文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贾士儒 |
天津市教学名师 | 王吉林、张峻霞、李桂菊、张贤坤、熊聪聪、王艳萍 |
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高发明(2012)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高发明(2013)、唐娜(2020) |
天津市杰出人才 | 王正祥(2021) |
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 | 邓天龙(2013)、唐娜(2017)、姜涛(2017)、杨宗政(2020)、吴燕(2020)、吕树祥(2020)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5月,天津科技大学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有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和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教学条件。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天津科技大学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智能科学与先进制造、工程生物“培松班”等实验班。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成立工程生物学院,建有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并入选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最佳案例,与有关企业共建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生物工程、包装工程4个 |
资料来源:天津科技大学(截至2021年)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课程类型 |
---|---|---|
时尚流行文化解读 | 张灏 | 线上一流课程 |
包装材料学 | 宋海燕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微生物学 | 李玉 |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
制盐工艺与盐田设计 | 唐娜 | 线下一流课程 |
1000 吨/日毛麦清理虚拟仿真实验 | 李文钊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植物纤维化学法制浆虚拟仿真实验 | 刘泽华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食品与文化 | 李文钊 | 线上一流课程 |
环境生态与健康 | 李桂菊 | 线上一流课程 |
人因工程学 | 张峻霞 | 线上线下混合 |
经济学基础与理性思维 | 徐娜 | 线上线下混合 |
民法 | 王吉林 | 线上线下混合 |
化工原理 | 郝庆兰 | 线上线下混合 |
食品营养学 | 汪建明 | 线上线下混合 |
中级财务会计 | 王晓燕 | 线下一流课程 |
水盐体系相图 | 邓天龙 | 线下一流课程 |
生物反应工程 | 钟成 | 线下一流课程 |
数据库应用与开发 | 王怡 | 线下一流课程 |
植物纤维化学 | 惠岚峰 | 线下一流课程 |
传统食醋固态酿造虚拟仿真实验 | 罗学刚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包装生产工艺方案设计与分析虚拟仿真实验 | 李光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资料来源:天津科技大学(截至2023年6月)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包装工程、轻化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科学、翻译、软件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物联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轻化工程、产品设计、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化学、通信工程、印刷工程、金融工程、软件工程 |
截至2025年5月 |
教学成果
合作交流
2020年4月,天津科技大学与泰达医院战略合作共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医工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医务保健、卫生保健以及实习培训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2021年,天津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建的“工程生物学院”揭牌成立,全力支持生物制造产业(人才)联盟发展,通过“基金+产业”“基金+项目”方式,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坚持开放和国际化办学的思路,目前已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泰国、新加坡、波兰、加拿大、德国、瑞典、芬兰、西班牙、捷克等40多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拥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举办3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多所高校签订"3+1+1"、"2+2等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学校每年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学,开展科技合作和重大项目研究;学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批准,具备招收国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质,先后接受了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来校学习和访问,目前在校学历留学生200人,每年长短期留学生1000人:学校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建有两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三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2020年我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