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天津中医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年8月1日,原名天津中医学院;由天津市中医学校、天津市中医进修学校、中医研究班、天津市中医医院合并而成,校址在和平区睦南道20号。同年,有“津门第一家”之称的天津市立中医医院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1962年天津中医学院与河北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河北中医学院合并,仍称“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1964年5月,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试诊,其行政隶属天津中医学院,专业隶属天津市卫生局。
新天津中医学院
1978年6月,经国务院、天津市政府批准,在天津市南开区西湖村玉泉路88号恢复重建天津中医学院,该校址是原河北大学旧址,占地面积153亩,建筑面积44970平方米。当年天津中医学院设有中医系中医学专业,此外还有针灸学专业等6个专业。同年,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79年,天津中医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针灸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8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1980年,天津中医学院建针灸系,并组织自编了全国第一套针灸专业教材(蓝皮教材);次年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医院定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即重新归属天津中医学院。1982年,天津中医学院在全国首创实验针灸学课程,使从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针灸医学,进入到一个传统实践与现代实验相结合的发展阶段;也因此于1989年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1988年,天津中医学院中医针灸学科开始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至1998年研究生培养体系基本建立。1988年,受国家教委委托,承办一年制国际针灸班,为第三世界国家培养针灸医生,该课程采用英语、日语直接教学。
天中
2006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同年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在日本神户成立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这一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分别成立,这2个委员会均设在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泰国孔子学院于2015年成立。同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与诺丁汉大学合作开办的临床药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于同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
天津中医药大学双峰道校区于2016年8月1日正式清校移交。次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与诺丁汉大学合作开办的临床药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荣获“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奖”最佳国际合作项目提名,被列入中英两国卫生领域国家合作项目。
2018年3月,天津中医药大学入选教育部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次月,天津中医药大学搬迁至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新校区,即静海团泊校区。
202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同年5月,张伯礼院士领衔的组分中药实验室获批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中医药系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1月30日,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正式揭牌,是天津市首个正式揭牌的海河实验室。
202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天津中医药大学于2023年9月23日成立骨伤研究所,于2024年4月成立长期照护研究院。
2024年12月11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成立。
2025年1月18日,天津中医药大学-蓓凯欣营养食疗科研中心成立。4月25日,新疆医科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