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大本科招生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苏州大学学术研究

苏州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5月, 学校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平台
名称平台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基因组资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
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有机废水吸附治理及其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全国石油化工行业颗粒技术工程实验室
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导向生物医用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重点实验室
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环境保护水体有机污染物树脂吸附法治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丝绸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水处理新材料与污水资源化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实验室江苏省先进碳材料与可穿戴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老年病预防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大神经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研究重点
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
苏南发展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
苏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江苏省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优秀创新团队
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江苏省国际能源法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老挝—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研究中心苏南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
省级知识产权研究院江苏省知识产权(苏州大学)研究院
省部级工程中心江苏省纺织印染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程中心江苏省数码激光图像与新型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工程研究中心血液和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药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纳米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永鼎股份先进光通信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苏州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苏州丝绸技术服务中心
江苏省苏州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与评价公共服务中心江苏省节能环保材料测试与技术服务中心
江苏省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平台提升项目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提升项目
江苏省骨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动力电池及材料创新平台服务项目
江苏省中小企业环保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效树脂吸附材料治理环境及资源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工业废金属离子污染物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5月)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9项;其中,艺术学项目5项,位居全国高校第2名;后期资助项目17项,位居全国第5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2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11名、全省第1名。获得江苏省第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46项。“社科传播与应用基地”获批江苏省高校社科普及基地,“苏州大学东吴体育智库”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高端智库,“江苏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落户校。决策咨询成果在省部级以上内参刊发或批示125篇次,其中国家级领导肯定性批示9篇。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1项(含优青(海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3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2022年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2022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4位、全国高校第14位;26人次入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2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605篇,其中scie收录4237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5位;授权知识产权1583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94项、国际专利授权61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国家科技奖励
年度奖项项目主持人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沈振亚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元催化剂嵌入法富集去除低浓度vocs增强技术及应用路建美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血液系统疾病出凝血异常诊疗新策略的建立及推广应用吴德沛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柔性光电子的微纳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陈林森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杨惠林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恶性血液肿瘤关键诊疗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吴德沛
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可控结构吸附材料构建及控制油类污染物的关键技术路建美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丝胶回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陈国强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功能吸附纤维的制备及其在工业有机废水处置中的关键技术肖长发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幅面微纳图形制造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陈林森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纺织染整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李金宝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其他成果
学院项目名称成果
体育学院运动对铁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务员体力活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苏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全民健身体系构建国家社科基金
都市体育圈的理论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篮球产业的发展及对策国家社科基金
中国体育简明通史国家社科基金
光电工程与工程学院大尺寸电容触控屏及交互终端开发标志性成果
微结构图形的高效制造方法与应用2008年教育部 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
大口径空间非球面反射镜加工与检测技术2008年教育部 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幅面微纳图形化装备实现整机出口国内唯一,国际领先
卷对卷微纳压印关键技术及应用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注:仅列举部分(截至2025年5月)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5年5月,苏州大学图书馆现由4座独立馆舍组成,包括坐落于天赐庄校区的本部馆、敬文馆,坐落于独墅湖校区的炳麟馆以及坐落于阳澄湖校区的阳澄湖馆,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3700多个,有资源覆盖学校13个学科门类、105个本科专业。有中外文纸质图书430余万册、纸质期刊39万余册。此外,图书馆馆藏古籍以历代人物图像、家谱族谱、吴门医派、吴文化与地方文献等为主要特色,共有线装古籍15万余册,含善本900多种9000余册,其中不乏明版及清前期本、精刻本、明清稿抄本、名家批校本、域外汉籍等;特藏东吴大学外文原版图书以及东吴大学、私立江南大学、无锡国专、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等图书15万余册。

电子资源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苏州大学可提供利用的电子全文包括:中外文图书27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0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185个(包含子库及院系自购、共建)。作为calis示范馆、jalis核心成员以及苏州高校图协主任委员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将以加快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为支撑,以高质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为保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范围,在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征程中贡献力量、展现作为。

学术期刊

截至2025年5月,苏州大学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06年,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本学报。逾百年以来,学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追踪理论前沿,聚焦学术热点,刊发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既有问题意识又有理论深度的最新优秀科研成果,现已发展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期刊,荣获江苏省出版政府奖,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社科理论优秀期刊。专栏化和专题化办刊,深度策划,刊发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是《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开设了“哲学与时代问题”“人文经济学研究”“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研究”“社会保障专题研究”“新兴权利与法治中国”“经济提质与管理创新”“明清近代诗文研究”“数字传播与媒介文化”“历史学研究”等专栏和诸多学术热点专题。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是由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科学学术期刊,季刊。创刊于2013年12月,以“慎思教育历史,创新教育理论,繁荣教育科学,助力教育实践”为宗旨,“开放、创新、特色”为理念,志在打造成一份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发表新理论、新思想、新成果的学术园地与高端平台。开设的栏目包括“学术关注”“学术访谈”“理论前沿”“实证研究”“史海钩沉”“域外比较”等,主要刊发教育科学各领域(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史、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神经科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历史、教育心理学等)的理论研究论文和实证研究报告。现已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最受欢迎期刊。刊物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学术期刊资助,“理论前沿”栏目被评为江苏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省直社科理论期刊优秀栏目。历年二次文献转载率超过40%,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law edition)(国内刊号cn32-1846/d)于2014年2月正式创刊,它是《东吴法学》的继承与延展。自创刊以来,本刊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以学思之纯正、为文之旨趣为取向,注重法理,恪守学术,主要刊载法学理论研究成果,重大热点、前沿问题思考探讨,域外经典文章和判例译作等,努力打造切磋法学思想、交流学术成果的对话平台,实现海内外法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合作与共享,与作者和读者一道为法治理论研究的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代数集刊(algebra colloquium)》是创刊于1994年的一份国际数学刊物,最初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管主办,2004年起改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苏州大学合办,每年1卷4期(3月、6月、9月、12月)用英文出版。代数集刊的办刊宗旨是刊登代数学及相关领域高水平的创造性论文,确保学术质量,把办成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刊物作为奋斗目标。

《语言与符号学研究(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是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12月批准设立、苏州大学主办的全英文学术期刊(issn: 2096—031x; cn:32—1859/h),该刊的办刊宗旨是:立足本土,关注国际语言与符号学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积极介入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构建一个高水平和国际化的跨学科学术平台,大力推动我国与国际学术的高水平对接、交流与合作,服务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2015年春季,首期开始出版发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