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上海师范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诞生

1952年春,全国高校计划招收新生5万名,但生源严重不足,党中央决定从军队、政府、党派、人民团体等系统中,抽调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进入高等学校,满足高校招生需求,从而适应即将开始的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华东区由舒同负责,在上海成立“华东区抽调机关部队干部进入高等学校补习班”,对抽调的机关干部进行高中阶段的文化补习,为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做准备,校址设在沪江大学。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

1952年高考之后,根据上级指示,利用补习班所有师资创办了华东速成实验学校,校址在虹口区西体育会路441号,校长为郝晋卿。华东速成实验学校设工农实验部和师资训练部,由原交大、华东师大、上海三所工农速成中学合并而成。师资训练部为后来培养中等师资提供了不少经验。华东速成实验学校的师资虽然不足,但也不乏名师,如教育家叶懋英、语言学家许威汉、文字学家罗君惕等。1954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的会议精神,责成市教育局负责筹建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校址选在市西南郊的漕河泾地区(即现上海师大徐汇校区),在新校舍建成前,暂借西体育会路原华东速成实验学校为临时校舍。1954年7月5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宣布成立,并对外办公。8月16日,挂上了由舒同书写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校牌,一所高等师范院校正式诞生。

1955年8月9日,新校舍主要建筑群竣工,校舍整体设计为庭院式古建筑风格,所有建筑物均是红砖墙大屋顶,近1万平方米的5层教学大楼坐落在校园中央,是当时漕河泾地区的制高点。

1955年8月18日,成立不久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由虹口区西体育会路迁入岑溪路新校址(即今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就此落户徐汇。

1955年9月,学校实有图书67798册,迁来新校址后,有了新建的独立的图书馆。

1956年5月,教育部决定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同时撤销原有建制,从此上海地方开始培养大学本科师范生。一师院培养中等学校文科师资,二师院培养中等学校理科师资。

开拓前进

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

1956年5月8日,中央教育部正式通知上海市教育局:为适应上海市中等学校师资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56年暑假后上海成立师范学院一所,并将上海师专改建为师范学院,校名分别定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

1956年上半年,两所师院积极进行了基本建设的规划和筹备。第一师院的校经多处选择,最后确定以闸北区明晏路150号原北郊中学为基础进行扩建。该处原有土地130亩,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计1万余平方米。第二师院仍在桂林路上海师专原址,并以师专为基础扩建。

1956年7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长刘季平在上海师专全体师生员工大会上宣布两所师范学院正式成立,并宣布两院负责人名单,第一师院院长廖世承,副院长陈云涛;第二师院院长陈琳瑚(兼),副院长刘芳、沈德滋。第一、第二师院先后于9月3日和9月5日开学。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培养中等学校文科师资,校址设在闸北区明晏路150号,校舍在原北郊中学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培养中等学校理科师资,校址仍在桂林路岑溪路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原址,并以师专为基础扩建。自此,上海地方开始培养大学本科师范生。

上海师范学院

1958年7月22日,创办刚满两年的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合并成为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原与第二师院相邻的上海音乐学院旧址,划归上海师范学院,成为上海师院东部。原二师院为上海师院西部。全院总面积占地558·65亩。

1958年,学校继续教育从举办“函授教育”起步。

1958年暑假,招收新生1574人,在校学生达4160人。翌年暑假,招收新生2448人,在校学生在达5935人。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加。上海师范学院迅速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上海地方高校。

1958年11月8日,由物理系14位学生制成的上海市第一架载人滑翔机“上师1号”试飞成功。

1959年3月,《上海师范学院学报》创刊号出版。1960年2月4-6日上海师范学院举行第一次党员大会。

1961年9月,上海工农师范大学和松江师范专科学校撤销后,两校未毕业的学生,转来师院有关系科继续学习。1965年起,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是上海市最早开展留学生汉语教育的学校。1964年11月成立于华东师范大学的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经市委决定于1965年6月迁入上海师范学院。

1965年在市科委召开的会议上,要求学校发展电子光学,作为全市电子光学研究中心(后因“文革”开始而停止)。

到1966年“文革”前,建校12年来,不少学科相继脱颖而出,不少教师学术研究令人注目,如外国文学翻译家朱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马茂元,现代汉语专家张斌,中国古代史专家程应镠,中国近代史专家魏建猷,光学专家沈德滋等。这些专家在全国学术界有较高声望和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还举行过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并带出了一批后起之秀。这些学科日益发展和提高,成为今日的重点学科和博士点。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停止招生。

1969年开始,生物系教师和干部为大陆除西藏和青海以外的省市举办7期共700多名学员的制造农药“九二○”培训班,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1969年8月开始,由生物系教育革命实践队帮助公社举办佘山公社五·七农校;第一期有学员41名,第二期有学员38名。1969年9月开始,横沙岛“八·二六大学”由上海师院组成的文科教育革命实践队负责,协同当地公社举办,主要为岛内培养中小学教师;第一期招收学员31名,于1971年1月结束;第二期于1971年2月招收学员32名,于1971年7月结束。从1969年10月起,由外语系教革队负责,在虹桥机场举办上海民航站业余英语学习班,先后举办4个业余英语学习班,学员共57人。1970年8月开始, 由数学系教革队协同厂方举办上海第三机床厂“七·二一大学”,为工厂的职工提高了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

1970年,设立中文、外语、物理3个试点班,学制二年,招收工农兵学员68名。

1971年,根据国务院布置,学校建立了二十四史标点组,承担“宋史”的标校任务。

1971年秋,设立“工基”、“农基”、“革命文艺”、数学、外语、中文、体育、政治、历史9个专业培训班,学制一年,共招收学员2070人;在1972年6月结业,分配为中学师资。

五校合并

1971年底,上海市委作出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的决定。1972年,上海师范学院等五校正式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校部及理科设在原华东师大,文科设在原上海师范学院。原华东师大校址为上海师大本部,原上海师范学院校址为上海师大分部;学校大丰“五七”干校南迁奉贤。更名后的上海师范大学设历史、中文、政教、外语、教育、革命文艺、军体、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12系文理两科。并校之后,试点班发展为普通班,学制三年,规模日益扩大,专业门类日益增多。

在五校合并期间,物理系、化学系的一些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进展,如“催化电子理论在光合作用中的应用”,“djs112型电子计算机”、“场致发光屏”、“镉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和应用”以及与其它单位合作的“氯碱工业高氧超阳极涂层”等。其中“场致发光屏”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改革振兴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学校于1977年底招收了恢复高考后的第—届新生2055人。

1978年3月23日,上海师范学院恢复建制。5月13日,在桂林路原上海师范学院校址举行“上海师范学院”挂牌仪式,字体用建校10周年时的郭沫若手写体。5月19日,学院举行庆祝复校暨欢迎专科新同学大会。1978年复校初,藏书为101万册(包括外文图书7·3万册)。学校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1978年建立了科学研究处,1979年成立了院学术委员会,以加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其院址原为建于1969年的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在奉贤成立;1985年,分院更名为上海技术师范学院。

1979年,学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高校之一。

1980年,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团校合作,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的全日制团队干部大专班。同年,学校承办了上海市郊县中学行政干部进修班。同年,成立上海师范学院分部(初设于卢湾中学,后迁龙山中学),主要接受市教育局委托,举办以专科为起点的中学教师脱产进修班(本科)。

1981年11月,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古代文学等8个学科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2年,获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

1983年,学校在中学行政干部进修班的基础上建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第一个教育管理系。同年,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同年,成立夜大学,即今上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984年,学校学科的综合性程度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和规格也日趋多样化,全校师生员工达8400余人,成为建国以来上海地方创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

到1984年共设立25个硕士招生、专业。其中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有硕士授予权的专业11个: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汉语文字学、教育心理学、中国古代史、世界文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还设有宋史、中国近代史、外国文学、环境保护、食用菌、电致发光、计算机、电化学、应用数学等9个研究室及光催化研究组。

1984年10月16日,30周年校庆,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上海师范学院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学校举行校庆大会和更换校牌仪式,刘振元副市长为仪式剪采。

1984年4月,学院与美国桑格芒州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此为学校与海外高校合作交流的开端。1984年10月,古籍整理与研究学科被市高教局列为市级首批21个重点学科之一,这是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个重点学科。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先后调整、增设了若干机构与专业;教学科研方面,如:1985年新设计算机科学系、成立文学研究所;1987年,艺术系分化为音乐系和美术系;1985至1988年间先后增设了计算机科学、无线电物理学和电化教育专业,使4年制本科达到17个专业;1987至1988年间又建立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和出版印刷中心等6个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与联合体。1989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政治教育改名政治法律系;1986至1990年间新建军事教研室、公共艺术教研室,原马列主义教研室改为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公共外语教研室脱离外语系成立大学外语教学部,撤销德育教研室改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至此共有8个公共教研机构;1991年成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1985至1991年,学校除原有附属中学、教工子弟中学和附属小学外,又先后兴办了第二附属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和第三附属中学。

1992年国家教委对全国进行学生军训试点的高等院校进行全面检查,学校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军训工作优秀学校”的铜牌,受到国家教委通报表扬。

1992年9月15日,学校举行著名教育家、前院长廖世承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会后举行坐落在西部湖边的“茂如亭”的揭幕仪式。

1993年7月1日,在原业余党校基础上组建的上海师大党校正式成立。10月15日,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全国首位声乐硕士彭丽媛受聘学校兼职教授。

1993年11月,学校打破了原有的校、系两级办学体制,建立外国语学院,1994年3月又建立商学院。

1993年12月18日,谢丽娟副市长带领有关委、办、局领导一行10余人来校现场办公,落实市委、市府关于重点支持上海师大的指示精神。

1994年4月26日,国家教委批准原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为上海师范大学。1994年10月,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正式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原上海技术师范学院成为上海师大奉贤校区。10月22日,市委副书记陈至立为新的上海师范大学揭牌并讲话。

1995年1月16日,国家教委批准学校设置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点(即“国家文科基地”)。11月22日,学校举行“国家文科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点”揭牌仪式暨研讨会。

1996年,原上海市第六师范学校先并入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随之并入上海师范大学。

1997年9月3日,国家教委同意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上海师范大学。9月15日,市教委决定,南林师范学校黄陵卫生保健师范部并入学校。

1998年,上海市松江师范学校转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1999年2月,学校首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设立。

崭新世纪

2000年3月,由谢晋导演于1993年创办的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正式加盟上海师范大学,改制为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谢晋导演担任首任院长。2019年,原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与原人文与传播学院部分专业组建成立影视传媒学院,学院建有谢晋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为纪念学院创始人谢晋导演,每年11月21日谢晋导演诞辰日举办上海师范大学“谢晋杯”大学生影视传媒作品联展颁奖典礼。

2001年6月,上海市行知艺术师范学校并入学校,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划归学校管理。

2002年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合作成立“天体物理联合研究中心”。

2003年1月,上海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等划归学校管理。

2004年12月,学校被批准成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3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79年,曾隶属于国家旅游局,2000年由上海市管理)划归学校管理,与原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合并组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同时采用两个名称的合一教育机构)。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仍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开展专科教育。学校(院)为全国唯一一所旅游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世界旅游组织(wto)附属成员、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旅游协会会员(pata)、国际展览产业联盟(ieia)成员、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和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成员。

2003年11月,上海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划归学校管理。

2004年,学校首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成立。

2006年3月1日,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批准,全国高校第一家纪录片创作基地落户上海师范大学,同时“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创作基地”正式成立。

2007年9月6日上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上海师范大学、七宝中学和启音学校,亲切看望慰问老师;同月,学校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

2010年,学校教育学院申报的“高中语文”、“小学语文”两门学科,成功入围“国培计划(2010)——骨干教师研修项目”。

2011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风险辨识项目部(grip/undp)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同发起的grip-上海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中心在上海师大揭牌成立。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合作成立“南极天文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6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年3月,对外汉语学院获批上海市侨办授予的“上海华文教育基地”。8月,入选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学校与全国6所部属师范院校及其他24所地方师范院校共同入选卓越中学教师培养工作单位。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月,学校发起的“现代地方大学国际联盟”(ucm)正式启动。8月,学校申报的“光化学能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11月,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与中科院城市环境所和上海市环科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月,由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学校共同倡议发起的“沪港大学联盟”成立。12月,学校加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为理事单位。同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遴选上海师范大学等14所院校为“‘国培计划’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中小学名师领航班培养基地。

2019年4月,学校获得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4月30日,学校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授牌暨工作启动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学校成为首批十家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之一;同月,中国银行上海师范大学科技金融实验基地正式运营。11月,学校与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7月,学校入选上海市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月,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同月,学校与新城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11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正式揭牌成立。同年,学校整体进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行列。

2023年5月17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昆山良渚实验学校揭牌仪式在昆山举行。6月1日,上海师范大学大中小学校戏剧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成立。9月1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琼海中学揭牌,上海师范大学与琼海市人民政府进行合作办学正式签约。10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高层论坛举行。11月2日,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上海师范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11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宣布成立心理学院。12月,牵头成立全国会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9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虹口中学揭牌。10月11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日新实验学校揭牌。12月18日,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部成立。12月25日,上海师范大学终身学习与脑科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5年1月22日,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分院揭牌仪式在浦东新区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举行。1月25日,上海师范大学投融资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成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