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上海师范大学校园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上海师范大学校徽
学校校徽
学校标志以英文校名“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中的首字母“snu”为构图元素,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寓意“师道永恒、止于至善”;“snu”通过艺术变形构成上海市市花——白玉兰,象征本校的地域特征;“n”“u”两字母相互穿插,象征教学相长、育人为本和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标志中心是一虚形“o”,代表学校发展新起点,即象征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又象征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校名
上海师范大学校名
学校校名
说明:原系郭沫若同志1965年为上海师范学院题写的校名。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时,在郭体原校名中,去了个“院”字,加了个“大”字。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原字体不断变化,日前使用的校名已与原体相距甚远。值校庆五十周年之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学校选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的“大”、“学”两字。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

释义

“厚德”一词,源出于《易经》。《易·坤卦》说“君子以厚德载物”。还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把“厚”和“德”联系在一起,谓“厚”“德”者可以“载”。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承载天下的重任,担负起宏大的事业。这里的“厚”字,是使动词,与“德”搭配,有“使道德充裕、厚实”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视“德”,他们把“德”,看成是和天地乾坤一样的大事情。学校提倡“文明修身”,“德”,就是其中的核心内涵。这里的“德”,包含了许多内容,包括“诚”、“信”、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品格、志向、趣味等等。大学承担着培养全社会精英“芯片”的重要任务,所以,特别要强调一个“德”字。做人,离不开“德”;身正为师,德高望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厚”与“德”都应该视为“修身”最重要的一环。

“博学”一词,源出于孔子的《论语》。《论语·雍也》篇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生到大学是来学习的,老师讲授知识,培养学生,中心也是围绕一个“学”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名份和实质都是一个“学”字。 “博”有“大”的意思,“广”的意思,“通达”、“多闻”、“丰富”、“渊博”的意思。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使“学问”“渊博”,都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求是”是“实事求是”的速写。《汉书·河间献王传》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求”,是“寻找”、“探索”、“探求”的意思。“是”,是“正确”、“真理”的意思。两字合在一起,即从实际出发,探索真理,求得正确的结论。“德”和“学”的总体要求及基本精神是“求是”。

“笃行”一词,源出于《礼记·中庸》。《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是“笃厚”、“真实”、“真诚”、“忠诚”的意思。“行”,就是去做,去身体力行。在“德”厚、“学”博,从实际求得真理和正解以后,更重要的一层,是去做。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学校“学”的目的和归宿点。

校歌

上海师范大学的校歌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校歌》,由张斌、任仲伦作词,方之江作曲。
校歌
《上海师范大学校歌》
作词:张斌、任仲伦作曲:方之江黄浦江畔春风荡漾,我们在播种希望。严谨求实,勤奋好学,沐浴着理想的阳光。文明健康,为人师表,文明健康,为人师表,喜看那桃李芬芳,培育出社会的栋梁。重任,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创造未来,创造辉煌。重任,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创造未来,创造辉煌。创造辉煌,辉煌!

社团文化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共有119个学生社团包括10个五星级社团,15个四星级社团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赛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七大类。在上一学年中社团累计开展了900余场日常活动40余场大型活动共吸引29000余人次积极参与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与第二课堂拓展的重要阵地。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