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拥有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第一批);1个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合作共建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1个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2个上海市人文社科研究和决策咨询基地;4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高校智库;1个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培养人才基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5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市中小学在线教育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机构名称 | 成立时间 | 负责人 |
古籍整理研究所 | 1983年2月 | 戴建国 |
教育科学研究所 | 1983年6月 | 陈建华 |
心理学研究所 | 1984年6月 | 卢家楣 |
文学研究所 | 1985年1月 | 李时人 |
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 | 1993年6月 | 唐力行 |
小学教育研究所 | 1993年12月 | 杨庆余 |
语言研究所(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心) | 1995年2月 | 潘悟云 |
学科教育研究所 | 1996年1月 | 丁念金 |
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 | 1997年12月 | 徐红 |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 | 1999年2月 | 苏智良 |
宋史研究中心 | 1999年6月 | 戴建国 |
非洲研究中心 | 1999年6月 | 张忠祥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 | 2000年6月 | 齐沪扬 |
女性研究中心 | 2000年7月 | 朱易安 |
中国新广告研究中心 | 2001年9月 | 金定海 |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 2001年9月 | 丁炜 |
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 2002年6月 | 齐沪扬 |
经济伦理研究中心 | 2002年1月 | 周中之 |
跨学科研究中心 | 2002年1月 | 王正平 |
现代教育研究所 | 2003年3月 | 杨德广 |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 2005年1月 | 胡昌平 |
梅子涵儿童文学工作室 | 2005年4月 | 梅子涵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 2006年6月 | 石书臣 |
中国创意产业研究所 | 2006年6月 | 金定海 |
陶行知研究中心 | 2006年9月 | 陆建非 |
法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2006年12月 | 刘诚 |
空间金融研究中心 | 2007年1月 | 王周伟 |
预防职务违纪违法犯罪研究中心 | 2007年6月 | 秦莉萍 |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 2007年9月 | 李丹 |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2007年9月 | 何云峰 |
亚洲学研究中心 | 2008年3月 | 朱新光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 2008年4月 | 胡国勇 |
中国劳动问题研究中心 | 2008年6月 | 刘诚 |
青年文化研究中心 | 2008年11月 | 戴冰 |
现代传媒发展研究中心 | 2008年11月 | 王秋林 |
爱尔兰文学研究中心 | 2008年12月 | 蒲度戎 |
心理测评中心 | 2008年1月 | 范为桥 |
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 | 2009年3月 | 俞可 |
哲学与跨文化研究所 | 2009年5月 | 吾敬东 |
统战理论研究中心 | 2009年5月 | 杨卫武 |
艺术研究中心 | 2009年12月 | 陈伟 |
比较政党研究中心 | 2010年3月 | 黄福寿 |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 2010年11月 | 张宇莲 |
世界电影研究中心 | 2011年3月 | 王方 |
慈善和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心 | 2012年3月 | 周中之 |
上海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研究所 | 2012年1月 | 高耀明 |
房地产研究中心 | 2012年1月 | 崔光灿 |
敦煌学研究所 | 2012年1月 | 方广錩 |
语文课程研究基地 | 2013年1月 | 王荣生 |
中国刘易斯·芒福德研究中心 | 2013年4月 | 陈恒 |
公众史学研究中心 | 2013年9月 | 徐善伟 |
中国礼制史研究中心 | 2013年12月 | 汤勤福 |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 2014年3月 | 张民选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 2014年12月 | 张允熠 |
美学与美育研究所 | 2014年12月 | 王建疆 |
经济哲学研究中心 | 2014年12月 | 毛勒堂 |
中医翻译国际研究中心 | 2014年12月 | 李照国 |
唐诗学研究中心 | 2014年12月 | 查清华 |
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 2014年1月 | 陆建非 |
儿童艺术创意与研究中心 | 2015年5月 | 萧萍 |
漆艺与漆画艺术研究中心 | 2015年5月 | 孟祥勇 |
教育形象与文化研究中心 | 2015年6月 | 金定海 |
肖像创作中心 | 2015年9月 | 张晨初 |
国际汉书艺术中心 | 2015年9月 | 王绪远 |
中国评弹研究中心 | 2016年3月 | 唐力行 |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 2016年3月 | 赫勇 |
城市地图研究中心 | 2016年5月 | 钟翀 |
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 2016年11月 | 王正平 |
广播电视与媒介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 2016年11月 | 孙宝国 |
法治与人权研究所 | 2016年11月 | 刘作翔 |
中国周边国家研究院 | 2017年7月 | 沈志华 |
国学与中国思想高等研究院 | 2017年7月 | 樊志辉 |
德育课程研究中心 | 2017年7月 | 夏正江 |
中以创新中心 | 2017年7月 | 阮项 |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2017年7月 | 钱杭 |
丝绸之路研究中心 | 2017年11月 | 张安福 |
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 2017年11月 | 李成彦 |
全球创新资本研究院 | 2017年11月 | 茆训诚 |
外国文学研究中心 | 2018年5月 | 朱振武 |
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 2018年5月 | 容志 |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 | 2018年6月 | 李燕 |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 2019年4月 | 张志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研究所 | 2019年4月 | 郝铁川 |
参考资料:(部分,截至2024年12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593项(文科246项,理科34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项(含艺术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0项(含子课题19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含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4项(含3项合作);各类省部级项目517项(文科298项,理科219项);在《中国社会科学》、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科研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11篇;获得包含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一等奖 、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50项(文科38项,理科12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图书300多万册,各类数据库达到90个。其中上海地方史资料较为完备,上海地区历史人物的诗文集收藏亦较齐全,中国现代作家著译作品收藏比较丰富。馆藏中小学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较为丰富,且有一定特色。
其中:上海地方史资料较为完备。如上海郊县的府、乡、镇志和类志,上海近现代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料,都比较丰富,上海地区历史人物的诗文集收藏亦较齐全,其中如稿本《二十六保志》、清季沧苇藏钞本《水利集》,均为珍贵资料。
中国现代作家著译作品收藏比较丰富。如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的著作,馆藏占其全部著作的95%左右,其中不少作品系初版本。"五四"至建国前的主要文学刊物有近200种,大都采集完整。鲁迅主编的刊物收藏基本齐全。
馆藏地方志1800多种,古典丛书1500多种,善本珍本书5800余种。各种目录索引2000余种。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主办或承办29种学术期刊(含集刊),其中《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全国三大社会科学文摘期刊之一。
期刊名 | 简介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学学报之一。双月刊,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58年,1961年因故停刊,1979年11月正式复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诸多重要学术评价体系选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被连续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于2010年入选首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 原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创刊于1984年,是共和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型学术文摘。由原中央教育部决定创办,并委托上海市主办,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6所大学联合编辑出版。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一年出版6期,由理工类学科的学术专家组成编委会,主要编发校内外科技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期刊,国内刊号cn31-2148/i,国际刊号issn2096-4897,创刊时间为2017年7月1日。现为上海市高校高水平学术期刊a类资助期刊,2019年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确定为该学会会刊之一。 |
《比较教育学报》 | 《外国中小学教育》1980年创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20年起更名为《比较教育学报》,目前为双月刊。本刊一直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协办。现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合承办。 |
《上海中学数学》 | 《上海中学数学》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师范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类刊物。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为季刊,每年出版四期,以跨学科的全球城市研究为主,吸纳中外优秀全球城市研究成果,涉及全球城市理论、全球城市产业与区域经济、全球城市社会治理、全球城市文化、全球城市史、全球化、全球城市空间网络等相关领域。 |
《旅游科学》 | 《旅游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旅游学术研究专业期刊,创刊于1987年,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末出版。先后获得“rccse中国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核心期刊(a)”“上海市最佳学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等荣誉。 |
《世界历史评论》 | 《世界历史评论》从2019年起,经五年试刊后正式发刊,从每年出版两期的辑刊,升级为每年出版四期的季刊。《世界历史评论》始终倡导创新性研究、跨学科研究、跨国跨地区研究,服务于新时代的中国世界史研究。办刊宗旨为坚持以扎实的材料为基础。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是由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办,创刊于2009年。2021年成功入选为cssci(2021-2022)收录集刊。 |
《新史学》 | 《新史学》自2003年10月出版第一辑以来,始终以服务中国的史学发展为己任。既致力于及时了解国外史学的最新发展,尤其是理论方法论上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又结合中国史学界的实际,努力加强中国史学与国际史学的对话。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