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字体为毛体,校名中核心词为“交通”二字。

1912年(民国元年),学校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并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此为“交通大学”的“交通”的来源——“交通部”的“交通”。

2009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传播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使交大校园群贤毕至,蓬筚生辉。张杰校长在“2009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传播论坛”上致辞《天地交而万物通 上下交而其志同》,引用《易·泰》解释“交通”。《易·泰》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张杰校长说,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将交通大学中的“交通”赋予新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之后“交通”二字之意,变为由《易经》“泰”卦阐发的“上下交而其志同”,并非今道路交通之“交通”,具有重要的现代性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校徽
校徽释义
上海交通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由齿轮、铁砧、铁锤、锤链和书本等元素构成,寓意实践教育与工程教育。校徽中心齿轮内的铁砧上置四本平放的线装书和三本竖放的现代书籍,寓意人文教育与知识创新。上述几种要素互相呼应,象征学校倡导古今融汇、中西兼容、文理贯通、工读并重、知行合一。以其圆形大小规格不同,齿轮数量有两种:24齿寓意一年24节气、一日24小时,象征继往开来、与日俱进;48齿为24的两倍,寓意相似,同时表示交大的校庆日(4月8日)。齿轮外圈书写中英文校名:其中上半部分为中文校名,“交通大学”四字为篆书(此系20世纪30年代校徽中所使用的篆体字样)。下半部分为英文校名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砧座“1896”四个数字,表示学校创办年份。铁砧、铁锤、锤链和书本构成一艘船舶形状,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徽主色调为红色(rgb:200,22,30/cmyk:20,100,100,0)。

精神文化

校训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饮水思源,简单的解释就是指喝水的时候要记着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人不能忘本。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时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

爱国荣校,主要来自著名国学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长唐文治曾在《人格·学生格》中的格言:“学生之对于学校,爱情而已矣,有爱情于学校,乃能有爱情于社会,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语虽简约,却深含着由“小我”及“大我”的文化要义。

“饮水思源”是“小我”层面的道德诠释,“爱国荣校”在“大我”意义上提升了交大人志存高远的人格境界。

校歌

《上海交通大学校歌》相聚在东海之滨,汲取知识的甘泉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磋共涉艰险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同学们,同学们!振兴中华,振兴中华,宏图在胸,重任在肩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交大,交大,群英汇聚,同舟共济远航彼岸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贡献同学们,同学们!饮水思源,饮水思源,母校的光荣,长存心田

交大精神

1·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救国兴国的爱国精神;

3·与日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社团文化

2024年9月27日-10月31日,“中华民族文化探源”京沪高校博物馆馆藏精品展览巡展至上海交通大学,在文博楼开展。此次展览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承办,汇集了来自京沪30余家高校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其中,每家高校博物馆均精选一至两件代表性馆藏,以图文形式集中反映了京沪两地高校博物馆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索中华文明根脉,夯实文化自信根基等方面的不辍实践与累累硕果。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展出馆藏精品两件,分别为西晋越窑青瓷镂空香薰及戴敦邦绘王安石《元日》诗意图。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