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上海交通大学学术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有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基地,1个国家级能源研发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能源局创新平台,1个国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基础研究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前沿科学中心,21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个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8个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个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

202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盟。

2023年2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司法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正式成为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

国家级科研平台(部分)
平台级别/类别名称
国家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
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研究机构李政道研究所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心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米技术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振动冲击噪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ifsa协同创新中心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机构系统生物医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激光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先进核能系统热工水力基础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上海转化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who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who癌症研究合作中心who免疫遗传学与免疫病理学合作中心
其它国家级平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参考资料:
省部级科研平台(部分)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
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速电路系统与电磁兼容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
“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筹)科学工程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粒子物理与星系宇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儿童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代谢与发育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筹)——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空天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太阳能发电和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细胞工程与抗体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电气绝缘与热老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联合格尔)
上海市血管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复杂薄板结构数字化制造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可扩展计算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培育基地)上海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先进高温材料及其精密成形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粒子物理宇宙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肿瘤微环境与炎症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辅助生殖与优生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小儿消化与营养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耳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筹)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与关节病损伤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镁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med-x重大疾病检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电化学能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上海市智能诊疗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上海市功能型平台上海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临床研究功能型平台
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局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未来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

参考资料: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荣获国家科技奖107项,教育部奖259项,上海市奖653项。2019年,谭家华院士团队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丁文江院士团队获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3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国际合作奖1项,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二,一等奖数并列全国第一,毛军发院士团队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陈赛娟院士团队荣获创新团队,时隔十年再次荣获国际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5年位列全国第一。2024年学校nsc发文爆发式增长,共计发文58篇,其中引领发文33篇,以交大为第一单位发文16篇,创历史最好水平;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资政启民,影响力日益显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国家科技奖励
年度奖项项目/团队主持人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角度调控和协同促进策略的不对称催化方法学研究张万斌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云计算系统的低时延关键技术管海兵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毛军发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陈赛娟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空气源热泵多品位热能高效供应关键技术与应用王如竹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体系创建及推广应用孙锟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手性金属-有机多孔固体的设计构筑及性能研究崔勇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的发现及其发育调控机制吴际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张荻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育源性疾病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精准防控黄荷凤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颞下颌关节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杨驰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拓扑量子材料制备与量子特性的实验研究贾金锋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连锁不平衡及长单倍型分析的精神疾病关键基因精细定位研究师咏勇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面向突变型峰值服务的云计算关键技术与系统过敏意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谭家华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依替米星和庆大霉素联产的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陈代杰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颌骨缺损功能重建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张陈平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关新平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孙宝德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00米级深海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建设及应用杨建民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制造及其应用过程关键技术马紫峰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与核心芯片的国产化张文军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眼睑和眼眶恶性肿瘤关键诊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范先群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听觉保存与重建关键技术的听神经瘤治疗策略及应用吴皓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童肝移植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临床推广应用夏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淋巴瘤发病机制新发现与关键诊疗技术建立和应用赵维莅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胃肠癌预警、预防和发生中的新发现及其临床应用房静远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预测控制的原理研究与系统设计席裕庚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切削刀具设计、制备与应用陈明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密码芯片系统的攻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谷大武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内分泌肿瘤发病机制新发现与临床诊治技术的建立和应用王卫庆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技术与应用郁文贤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求解力学中强非线性问题的同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廖世俊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灵巧假肢及其神经信息通道重建技术朱向阳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燃料多样化的压燃发动机关键技术及应用黄震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头面部严重烧伤关键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李青峰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陈赛娟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复杂网络演化动力学分析与控制汪小帆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航天用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基础研究张荻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清视频网络化即时服务技术与应用张文军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眼眶外科修复重建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和应用范先群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吸附式制冷的吸附机理、循环构建及热设计理论王如竹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微通道管材与换热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彭颖红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虚拟机运行支撑关键技术与应用管海兵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燃料设计理论及其控制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的基础研究黄震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联机器人机构拓扑与尺度设计理论高峰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王世平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射频电子系统的三维高密度封装技术及其应用毛军发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朱继懋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类固醇激素与肾上腺疾病发病机制新发现与诊治关键技术建立和应用宁光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氟离子交换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张永明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肝纤维化显型表达与非创伤性诊断和临床干预曾民德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及其应用沈晓明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薄板产品装配的数字化工艺设计与装备技术林忠钦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土壤作物信息采集与肥水精量实施关键技术及装备刘成良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凋亡的新机制陈国强
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太阳能空调与高效供热装置与应用王如竹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临床治疗研究张志愿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模式部分肝移植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李宏为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蔡威
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颜德岳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抗生素代谢工程的基础研究邓子新
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非硅mems技术及其应用陈文元
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小型化高性能微波无源元件与天线毛军发
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曹谊林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抗干扰无线宽带图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张文军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胃癌疗效的外科综合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朱正纲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单基因遗传性内分泌疾病的基因研究和临床应用宁光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防治及发病机制研究与应用许迅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治林其德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叶酸核丁酸盐在胃癌和大肠癌发生与预防中的应用房静远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丁汉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遗传性出血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王鸿利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率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钱家麒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张志愿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的研究沈晓明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轿车覆盖件精益成形技术及其应用林忠钦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s219工程)诸鸿文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危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外科技术研究苏肇伉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级离心压缩机气动设计技术与应用谷传纲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体脂、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项坤三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个性化假体cad/cam技术与计算机辅助临床工程系统王成焘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丁文江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张文军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上海的工程应用严隽琪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的应用研究任引津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及其应用林忠钦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境控制通风系统优化技术研究开发任世瑶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热处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与应用潘健生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000米深海拖曳观察系统朱继懋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自然科学与技术

1·历史开创性成果

在一百二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中,交通大学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

2·重大研究成果项目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洪亮教授课题组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研究员谈攀,在蛋白质突变-性质预测上取得重要突破。该工作采用全新的训练策略,在使用极少湿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大幅提高了传统蛋白质预训练大模型在突变-性质预测的效果。

2024年7月,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完成海试。“开拓二号”连续完成5次着底采矿,取回深海多金属结壳与结核,实现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水深首次突破4000米,最深达4102·8米,在国内首创深海复杂海底地形高机动行进、深海多矿类复合钻采等深海采矿领域多项技术。

3·论文发表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居中国国内高校前列。2015年度sci收录两类文献(article,review)达到6027篇,其中国际卓越论文2497篇,均位居中国高校首位;中国国内论文被引26749次,位居中国高校第一;国内卓越论文2414篇,居中国高校第三;十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39913篇、366612次,位居中国高校第二;国际会议论文705篇,位居中国高校第二。1篇论文入选“2015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023年8月,《nano energy》(if=17·6)刊发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沈文忠课题组题为“in situ artificial wide-bandgap cs-based recrystallized-arrays for optical optimization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文章。这项研究表明原位光管理策略对于提升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设计多功能光学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4·科研项目&经费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资助920项,总经费6·13亿元。其中面上项目483项,资助直接经费28641,7万元;青年科学基金330项,资助直接经费6161·6万元;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点项目28项,重大项目(牵头)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项(其中3项重点支持、1项集成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3项,联合基金项目9项(其中3项重点支持),应急管理项目11项,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31项(其中重点5项)。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共有1229个项目获国自然资助,总直接经费8·17亿元。其中科学中心1项,杰青11项,居全国第五;优青25项,全国第二。29个项目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总经费约10·21亿元,主持重点专项课题66项,承担项目和课题经费总计约13·37亿元。国防科研立项合同经费15·88亿,千万级(含)以上26项。全国首批启动“医工交叉研究基金新型冠状病毒防治攻关专项”,共资助32个项目,总经费2255万元。

人文社会科学

1·获得项目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共获人文社科类项目立项资助160余项(不含各级各类委托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36项,其中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6项、年度和青年项目14项、后期资助5项、艺术学专项2项、重点委托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8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规划和青年项目13项、高校思政工作专项2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专项1项。

2·研究经费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科研经费达到8446万元,其中,纵向经费3957万元,横向经费4489万。重大、重点与智库项目经费1600万元。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立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获立3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及青年项目获立34项。另有国家社科基金思政理论课专项1项、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项3项、后期资助项目3项、艺术学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全年组织申报其他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项目获立134项。2020年,科研经费到账1·6亿元,其中纵向经费1·04亿元,横向经费6437万元。

成果获奖&专利授权

2010-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三大科技奖二等奖2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0项,省部级人文社科奖130项,获发明专利授权5484项。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截至202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主办有35本中外文学术期刊,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分为中文版、农业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三种。

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期刊一览表
nano-microlettersjournalofmanagementanalytics
《欧洲评论》(europeana)《中国文化产业评论》(cssci)
系统管理学报上海管理科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交大法学
国际高等教育中国金融评论
中国海洋法学评论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
当代外语研究journal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english·edition)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中文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械设计与研究
工业工程与管理模具技术
传动技术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微米/纳米科学与技术微型电脑应用
科技英语学习海洋工程
振动与冲击噪声与振动控制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铸造工程·造型材料
communicationsonpureandappliedanalysis力学季刊
教育传播与技术学校体育科研
肿瘤
注:各期刊内容简介可查阅参考资料。

馆藏资源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校图书馆文献累积总量(不包括电子版)338万册,电子图书总量1113·2万册,电子期刊总量5·77万种,182·05万册;生均拥有文献(不含电子文献)59·51册,生均拥有文献(含电子文献)225册。本科生均图书流通量为13册次(总量为21·02万册)。全年共采购中外文图书5·36万种,5·83万册;中外文期刊2001种;新增数据库7个,总数达到428个。各类多媒体资源总量达16·5tb。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全年总申请量为7999条,总完成量为7206件,总满足率90·1%。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