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及17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原电力工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上海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协同创新中心1个、新能源人才教育技术交流平台1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知识服务平台1个。学校构建了由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组成的“三中心一智库”,成立上海能源电力科创中心。序号 | 基地类型 | 基地名称 | 批准建设时间 | 批准单位 |
---|---|---|---|---|
1 | 原电力工业部重点实验室 | 上海电力学院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实验室 | 1999年 | 国家电力公司 |
2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上海市科委 |
3 |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 电力腐蚀控制与应用电化学重点实验室 | 2008年 | 上海市教委 |
4 |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8年 | 上海市科委 |
5 |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电力能源转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0年 | 上海市科委 |
6 |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防腐蚀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0年 | 上海市科委 |
7 |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发电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1年 | 上海市科委 |
8 |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绿色能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3年 | 上海市科委 |
9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电力材料防护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上海市科委 |
10 |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发电过程智能管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4年 | 上海市科委 |
11 | 上海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高校高效电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2014年 | 上海市教委 |
12 |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协同创新中心 | 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2015年 | 上海市教委 |
13 | 新能源人才教育技术交流平台 | 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 | 2015年 |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
14 |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基地 | 2016年 | 上海市教委 |
15 | 委办局共建 | 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 2017年 |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16 | 上海市研发服务平台(筹) | 上海市电力电子化电网先进测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 2017年 | 上海市科委 |
(截至2023年9月) |
上海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5月,学校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三千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项项目、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项目、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项目、启明星项目、启明星培育(扬帆专项)、浦江人才计划、曙光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等多种类高水平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7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78项,其中国家奖3项。学校入选首批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并拥有千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多篇论文入选esi论文。获奖年份 | 项目名称 | 完成人 | 获奖名称 | 等级 |
2022 | 安全便携式光伏退役电池梯次储能系统在无电建设区的工程应用 | 张嘉伟、廖强强、刘俊华、李程、樊成虎、徐征、朱建臣、梁丽萍、付彬、王媛 | 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2022 | 电力储能用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 | 闵宇霖、缪永华、朱晟、徐群杰、杨伟、罗勇 |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 | 一等 |
2022 | 燃煤机组scr装置与脱硝催化剂性能优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 | 潘卫国、张杨、郭瑞堂、郭士义、王文欢、陆超、丁红蕾、官贞珍、高春昱、李浙飞 |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2022 | 燃气轮机通流部分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 | 徐搏超、刘冠军、应雨龙、吴仲、陈开峰、朱涛、李靖超、邵飞、许彬、胡罡、周盈涛、任磊、李强、王守成、李杰 |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 | 一等 |
2022 | 铁电材料的热释(压)-电-催化耦合效应与机理研究 | 刘永生、贾艳敏、武峥、林佳、徐晓莉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022 | 污水处理过程污泥同步原位减量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周振、王丽花、郝如杰、安莹、吴志超、孙晓、蒋路漫、周传庭、于楠、周连奎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2022 | 工业燃气轮机故障预测诊断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 | 应雨龙、张辉、李靖超、徐搏超、李建华、吴仲、王申华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2022 | 光储联合系统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孙耀杰、张宇、冯冬涵、时珊珊、赵波、李相俊、方陈、解晶莹、王育飞、管清平、胡安平、叶诚明、王瑜、魏新迟、李永军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2022 | 直流强馈入型城市电网高压扰动宽频监测与辨识关键技术及应用 | 黄华、赵丹丹、高凯、赵文彬、江秀臣、苏磊、王磊、鲁炜、韩政、张榆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2022 | 基于数据融合驱动的区域综合能源多主体协同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李琦芬、何维国、陈赟、史梦洁、任洪波、郭乃网、杜海舟、谷泓杰、王汝英、赵鹏翔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2022 | 钻石型城市配电网规划运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阮前途、石方迪、张铭泽、杨帆、祝瑞金、江峰青、吴志、宋若晨、费斐、王彦国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2022 | 高可靠新能源电站仪控设备与系统自主化技术及应用 | 费敏锐、陈凯、钱虹、徐建平、王灵、范科峰、杜大军、高磊、郭爱华、包伟华、苏晓燕、宋延勇、郑陈、张宇、陈文坚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2022 |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表面改性及其应用 | 徐群杰、孙毅、李巧霞、孙丽君、杨丞、沈喜训、闵宇霖、云虹 | 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2022 | 燃料电池用高效阳极催化剂表面改进及应用研究 | 李巧霞、邹亮亮、赵正威、张丽 | 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2022 | 自主智能地下管线勘测机器人及数字孪生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 俞沛宙、徐大军、杨跃平、林雯瑜、董平、王育飞 |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 | 二等 |
2022 | 高可靠性及高功率密度的节能型电力变压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 江友华、陈辉、吴一庆、顾胜坚、刘军、崔昊杨 |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以上资料参考来源:(截至2023年9月) |
《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场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2018年,符杨)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上海电力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
截至2025年6月,历年累计纸质藏书145万册;电子图书、学位论文等896·6万册,数字资源数据库39个。自2012年起新购 science direct(elsevier)、web of science (sci、istp(cpci))、engineering village(ei)、asme、acs、人大复印资料等中外文数据库。数字资源、纸质期刊、中外文纸质资源购置结构不断优化。。
学术期刊
《上海电力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电力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也是上海市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版)优秀学报。本刊紧密围绕能源电力行业,依托学校清洁发电、智能电网、智慧能源三大优势学科群,主要发表电力工程、动力工程、环境工程、信息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与通信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3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数据显示,《上海电力大学学报》2022年复合因子为1·252,期刊综合总被引数436,期刊5年影响力因子0·515,位居q2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