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点
古城景区
山海关古城主要指山海关关城和东罗城,总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山海关古城的建筑风格为明清样式仿古建筑,以一层为主,二层为辅。墙柱体彩画以苏轼彩画为主,少量为旋子彩画。古城方正,中央钟鼓楼位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向辐射出四条街道。城内景点有天下第一关、钟鼓楼、王家大院、甲申史鉴馆、总兵府及闲庭等。
天下第一关景区
天下第一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是明朝京师顺天府(今北京)的重要屏障。天下第一关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所建,天下第一关景区是以展现明代重要关口和平原长城为主的历史遗迹人文景区。景区占地0·1平方千米,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瑞莲阁公园、瓮城、一关广场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因景区涵盖山海关标志性建筑——“天下第一关箭楼”而得名,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
“天下第一关箭楼”,又称“镇东楼”,是山海关城的东门。据《临榆县志》记载,明清之际曾多次维修,解放后又多次修缮。城楼建筑面积198平方米。其建筑为歇山单檐顶,四角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北、东、南三面共有68孔箭窗。在箭楼之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天下第一关”巨匾,楼内外一共三块匾,一楼内悬挂的为原匾,传为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肖显所书。在“天下第一关”箭楼南北两侧各有两座配楼回护,它们分别是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和威远堂(现仅存遗志),形成“五虎镇东”之势。这段长城及其建筑在明朝为防止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残余势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后,山海关一带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但仍然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清朝成为皇帝到沈阳祭祖的必经之路,是文人雅士登楼揽胜的最佳场所。
钟鼓楼
山海关的钟鼓楼,是明大将军徐达创建山海关关城时修建的,当时的位置在关城北大街一带。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山海路参将谷成功移建于城中心,故又称中心楼。1952年,因年久坍毁失修拆除。2004年3月19日,钟鼓楼作为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标志性工程举行奠基仪式,于当年9月落成。
山海关钟鼓楼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关城中心,下为方台,高8·26米,台上建文昌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双层,高13·3米,一层四面带围廊,二层四面围平座,重檐歇山顶。钟鼓楼由钟鼓二楼及文昌殿组成,三体合一,独具特色,这种建筑形制,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文昌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原是天上六星的总称,传说是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它为官清廉,曾经七十三次化身于人间,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楼阁式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由于它们声音浑厚,悠扬传远,人们便把钟和鼓的体量放大,做成大钟、大鼓,用于报时。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钟鼓楼有三种,一种建于宫廷内,始于隋代,止于明代。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多做报警、报时之用。还有一种建于寺庙之内,专供佛事之用。
迎恩门
山海关古城的西门,又称为迎恩门。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首都,位于山海关以西300千米左右,由京城来自皇帝的恩泽和赏赐、朝廷发给的粮草和饷银,自然都是来自西方,所以因其遥向京都贵为门户而冠名。上面的城楼,也就随之叫作“迎恩楼”了。明嘉靖、明万历,清乾隆、清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年久失修,于1955年春拆除。得益于古城保护开发之大计,2005年,迎恩楼又再现其雄姿,傲然于山海关西门之上,楼体为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850平方米。
迎恩楼上悬有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祥蔼榑桑,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去东北拜谒祖陵,途经山海关,来到西门迎恩楼,见此处霞光普照,瑞气东来,乃亲题赐额。祥蔼,说的是“祥瑞的云气”;“榑桑”,就是“扶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棵大树。神话中的扶桑树非常高大,日出的时候,太阳从扶桑树下升起,所以,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也往往以扶桑代指太阳。“祥蔼榑桑”的意思就是: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到处都是吉祥的瑞气,也隐喻为清王朝皇恩浩荡,恩泽天下。
望洋楼
望洋楼是关城南门上的城楼,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因其南向沧海,故名望洋楼。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津榆铁路通车,当时的山海关火车站仅距望洋楼以南半华里,南门内外顿时商贾云集,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元月,侵华日军挑起“榆关事变”,望洋楼首当其冲,遭受炮火轰击,残破不堪。解放之初,百业待举,因无力修复,于1955年拆除残楼,为世人留下刻骨铭心之痛。作为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的重点修复工程,望洋楼于2004年底,依原有形制重新耸立,实现了民众之夙愿。
望洋楼建筑规格、型制与天下第一关箭楼相同,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326平方米。现望洋楼内陈列着当年榆关抗战史迹,再现那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以缅怀先烈,居安思危。
闯关东主题文化体验园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活动,而其中“闯关东”是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的一次。在300多年的时间内,有超过3000万人因连年灾荒、饥荒从关内迁徙至关外,可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破产流民冒着被惩罚的危险 “闯”入关东地区,此为“闯关东”来历。这里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
重走闯关路,再续闯关情,为让广大游客体验当年先辈闯关东时的艰苦岁月,建造了闯关东主题文化体验园,“闯关东主题文化体验园”游览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共分为五个区域:一区为闯关东历史背景展示区;二区为闯关东人文展示区;三区为互动体验区;四区为餐饮娱乐区;五区为纪念品展示销售区。全面展示“闯关东”时期的历史、文化、生活,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这场中国近代史中最为宏大、悲壮的移民史诗场景之中。
园区除传统的依托影视剧效应吸引游客,以“看”、“听”、“拍照”为主的互动体验外,特别将穿越般的参与体验感贯穿于整个园区,让文化体验与旅游趣味相结合,根据“闯关东”主题设置不同场景,如票号、大车店等,同时园区内丰富的文艺汇演,形成一步一景的效果,贯穿其中设置小桥段增加惊喜感和真实感。让时空的穿越,在模拟现实环境中体验“闯关东”文化。
山海关民俗博物馆(王家大院)
山海关民俗博物馆,又称王家大院,座落于雄伟的“天下第一关”西侧,位于山海关东三条胡同,被誉为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家。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总占地面积十余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分三个套院,其建筑布局非常严谨,风格典雅别致,是一个典型明清四合庭院,有诗描述道:“清砖铺地叠瓦房,花格窗户映回廊。翠竹摇曳青草绿,燕语蝶舞花凝香。”
山海行宫
山海行宫是以中国两千年来独有的帝王文化为主线,以丰富的馆藏实物再现历史风云,展示民族精华的大型宫廷景观。
老龙头景区
老龙头长城的修筑始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当时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由大将军徐达在此修建的山海关前卫哨城。明代中、后期,明代防务的重点由蒙古转向女真,由陆路转向海路。老龙头作为海上防御的前沿,经抗倭名将戚继光、兵部尚书孙承宗、巡抚杨嗣昌等数位重臣名将的督师经略和增修加固,成为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
龙,是传统的皇帝的象征。这里是老龙头,无论哪条“龙”,都想在这里抬抬头,历史上有多位帝王莅临于此,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12次登楼观海。老龙头历经明清两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担负着不同的历史责任。终明一代,它是严密的海陆军事要塞,清代顺治至嘉庆时期则是观海览胜的佳绝处,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老龙头重又担负起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海防重任。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建筑,使老龙头具有万里长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军事功能。
孟姜女庙景区
山海关孟姜女庙始建宋以前,原名贞女祠,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年间、民国十七年(1928年)年曾三次修复,现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孟姜女庙是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文物游览胜地。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隆重授予山海关为“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和“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对山海关多年来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和弘扬孟姜女文化的最好褒奖。山海关的老百姓不但对孟姜女的故事耳熟能详而且人人能讲,甚至还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孟姜女文化的有识之士。角山长城景区
角山景区位于山海关城北3千米,系燕山山脉,主峰海拔519米,与后角山南北对峙恰似龙首戴角,故名角山。山顶较平整,人称“角山台”。角山是万里长城跨越的第一座高峰,又有“万里长城第一山”之美称。山上建有栖贤寺,是明清时期文人雅仕读书消夏之所,被称为山海关文化的摇篮。
景区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集自然山地风光,长城建筑精华与儒、释、道教文化于一体,索道贯穿其间,可揽敌台耸立,峰峦起伏,古寺幽深,气象奇景。景区先后被国家林业部、地质部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地质公园”,首批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秦皇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角山四季特点分明,春花、夏绿、秋风、冬雪。现有二龙戏珠、天然大佛、角山长城遗址、栖贤寺、大平顶等景点,可观“山寺雨晴”、“瑞莲蓬日”“ 栖贤佛光”、“角山云海”等景观。在大平顶上还可东望辽沈平原;西望竭石五峰、燕塞湖;南望碧波万倾的大海;北望峭壁奇石。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