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色
着力内涵发展 塑造学校特色文化
张艳
一所学校的终极魅力,在于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为了进一步搞好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发展促发展”的文化定位,从学校管理到教师个人成长,从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到校舍改造,从学生常规教育到学生特色活动的开展,无不体现着岛城名校的文化内涵。
一、创新管理机制,形成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美国学者德鲁克说过:“管理不只是一种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学校管理一是依靠制度管理,以规章制度约束人,另一个方面是人文管理,重在尊重人,依靠心灵的力量感化人。以人为本,建立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怀的管理机制,是凝聚集体力量实现办学目标的必要保障。
首先,我们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转变观念,增强依法治校意识,转变“领导”角色,倡导率先垂范、服务师生的精神,提高管理水平。我们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进一步与时俱进,依靠教师制定各部门岗位职责,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为了从高位、整体协调学校的各项管理,制订了《青岛第二十六中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推崇文化管理,但并不否认制度建设。我们们认为, 制度是大家的,要靠每个教师形成共识后,才能内化为自觉需求,从而积极地、自觉地执行。所以,我们把每次制定、修订、完善制度的过程看作是凝聚人心、谋求共识的过程,把每次制定、修订、完善制度的行为看作是凝聚人心、谋求共识的手段。逐渐使教师把制度看作是自己的自觉需求,看作是严于律已的蓝本。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扬民主精神,主动邀请教师参与学校日常监督管理,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增强队伍凝聚力与战斗力。我们在处理工作问题上始终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尊重教师为前提,多一些理解支持,多一些调查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关心帮助,少一些威迫要挟,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打造一支健康乐观、齐心协力的团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良性运行。
其次,我们加强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了值日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卫生区责任制,制定了学生礼仪要求、各项评比办法、先进班级、阳光少年的评选标准等,每学年的第一个月都是学校常规要求学习月,从学校团委到班主任,利用校班会的时间,不仅告诉学生要怎么做,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各项要求深入每位学生心中。我们还成立了学校班级文明监督队,组织值周学生进行检查督促,形成班、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的学校制度文化。
二、深化课题研究,形成优质高效的课程文化。
1、注重科研兴校,建立高效课堂。
学校注重科研兴校,苦练内功,促进教师内涵发展,学校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教研修一体化模式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的科研课题,目前已进入结题阶段。“教”是指课堂的教学实践,通过提高集备效益,进行“主讲人课”、“一人上多课”、“一课多人上”等磨课方式夯实教师发展的根基。“研”构筑教师发展的理想模式;“修”是基于发展的研修行动,激活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以理论为根,以实践为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这种学术氛围已形成一种研究精神,一种校园文化,成为我校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三年的课题运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3月26中挂牌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近期学校特别邀请了全国模范教师毕淑娟、特级教师刘兆义等进行教学示范课的展示,对相关学科全体教师进行诊断性听课指导。老师们的课程意识、课堂质量意识不断提高,研究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绩不断提升,为学校向更高层次迈进奠定了基础。
学校的“国际准二代学校”的改建也即将完工,除了自我研究,“请进来”,学校还“走出去”,组织老师专题培训,参与拓展活动,到新加坡立化中学学习、北京国际学校参观,刷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境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也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舞台,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设立个性课程。
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的开设。充分发挥老师的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三十多个专业,内容涉及人文,地理,语言,心理,生活,动漫,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也形成了学校个性的课程文化。
三、注重特色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名片。
1、特色活动,每一个学生心怀感动。
坚持以优质的教育教学让学生快乐成长,是26中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德育,动真情,讲实效。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通过多方面的活动带给每个学生更多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学校三个年级的 “三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七年级——感动十四岁;八年级——感悟青春;九年级——感谢成长。
“感动十四岁”主题活动注重细节的渗透,成系统,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把每一学年的日常活动设置都脉络清晰的落实在这一教育主题下,让每一个学生都心怀感动。
八年级的以 “感悟青春”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共读一本书”、 “演书比赛”、 “读书辩论赛”等活动,让我们通过阅读感悟成长,“班级十大青春人物”主题班会及先进评选;“飞扬的青春”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们在读书中感悟,在运动中感悟,在榜样中感悟,
三年的初中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忘的,三年中有许多感人至深、启迪智慧、发人深省的事例,带给学生们不同的成长体验和思考,这不仅是他们自身成长的巨大财富,一串闪光的足迹;同时也是同伴交流、启迪的好事例,也是老师研究学生成长轨迹、规律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通过学生的笔触记录下来,使真情流露,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能飞的飞,会跳的跳,善跑的跑,让学生充分参与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精神文化得到提升。
2、书香校园 ,让读书成为习惯。
坚持以优雅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是26中学校发展的策略。通过建设“书香校园”,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优化学校的人际文化环境;我们确定了"书香怡人、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学"这一发展愿景,勾勒出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定位。确立了“博闻广识、志趣高雅、主动发展的现代中学生”的培养目标,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奋发向上。我们还将以“创特色,品质立校;重培训,名师强校”的发展策略,推动学校居高发展,再创辉煌。
3、教师发展,形成崇高的精神文化意识。
办好学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立校之本,强校之魂,是学校发展和成功的根本保证。
(1)建立高尚的教师文化。
我们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灵魂工程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让老师自觉地把良好的师风师德当作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教师职业道德和现代教育意识。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要求每个教师在新形势下突出一个“实”,正视现实,讲究实效,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实事求是地对待工作,要靠“实”创辉煌,要靠“实”求发展。
(2)建立个性的教师文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在每位教师由“苦干型”向“智能型”转化,由“教书型”向“专家型”过渡的过程中,学校提出了每位教师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要求,师徒结对,为青年老师“指路子,结对子,压担子,给点子。”等手段,促进青年老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现有教职工120人,高级职称15人,省特级教师 1人、省教学能手2人、市教学能手8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1人、市十佳班主任1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24人;区教学能手14人;市学科中心组成员5人。“精业敬业,高度奉献”的优秀教师群体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兼顾物质文化,形成温馨的育人文化。
尽管我们现在分散教学点办学,但是学校全体老师非常注重环境育人的理念,加强与租赁学校领导的沟通,宣传栏通用,走廊墙壁成为宣传的阵地,营造良好班级的文化氛围,学校投入资金尽可能的改善办学条件。
成长即成果。面对新的挑战,学校全体教师继续以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着力内涵发展,打造26中的特色文化,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