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设有15个教研室,7个本科专业。教研室\专业 | 名单 |
---|---|
教研室 | 文艺学教研室、语言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学人类学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广播电视学教研室、广告学与符号学教研室、编辑出版学教研室、传播学与新媒体教研室、影视艺术学教研室、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教研室 |
专业 |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 |
参考资料: |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所属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在第二轮、第三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先后排名全国第五。在第四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等级为a,新闻传播学学科等级为b+。一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名称 |
---|---|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文艺学※〇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〇汉语言文字学※〇中国古典文献学※〇中国古代文学※〇中国现当代文学※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〇文艺与传媒※〇文学人类学※〇汉语国际教育※〇宗教语言文学※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〇 |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新闻学 ※〇传播学※〇广播电视学※〇广告与媒介经济 〇编辑出版学 〇网络与新媒体※〇符号学 ※〇 |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 | - |
备注:带※为二级学科由对应的博士点,〇为二级学科由对应的硕士点 | |
参考资料: |
专业学位点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出版硕士(mp) |
参考资料: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个,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新闻学、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中心: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与传播分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中国诗歌艺术》《中华文化》
省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
校级精品课程:《中华文化》《古代汉语》
教学成果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学改革成果“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育改革新途径”、“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双语人才培养”、“比较文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中国文学》(四卷)
国家精品教材:《比较文学教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4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职教职工157人,其中教授58人(含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40人。其中有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2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国家级学会正副会长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比较文学教学团队
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项楚、曹顺庆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项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曹顺庆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曹顺庆 、蒋晓丽、邱沛篁、吴建、赵毅衡(名单不全)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曹顺庆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傅其林、雷汉卿、刘亚丁、李怡、陆正兰、吕肖奂、张勇、谭伟
国家级教学名师:曹顺庆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傅其林
全国模范教师:王晓路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