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教育部2002年评估和批准的一级学科全国重点学科,“十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验收获评“优秀”,并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并列第四),2019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位列全球第十,是四川大学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融合了教育教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两大平台,教育教学中心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主体,包含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有生物医学材料、医学信息与仪器、医疗器械监管科学三个教学系和一个实验教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学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生物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服务“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面向临床诊疗技术变革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学科国际前沿,学院坚持“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发展战略。原创性地提出和建立了“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新理论,开拓了国际生物医学材料发展新方向,划时代地宣告再生医学中骨诱导材料的到来;经导管微创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抗凝血液透析膜和透析机等先进植介入器械和人工器官实现大规模临床应用,有力地推动新型医疗技术及健康产业的发展;基于新型纳米材料与技术构建先进诊疗一体化纳米器件,能引导软硬组织同步再生修复的纳米类骨磷灰石/聚酰胺复合生物材料新体系、基于生物医用肽类树状高分子和超顺磁性spio为主体的靶向纳米生物材料、多因子时序释放纳米载体与多模式控制技术、mri-nirf-fi多模态成像纳米生物医学检测诊断技术及肿瘤光动/热/化联合治疗新技术等均取得重大突破。2016-2019年期间,国际领先的介入心脏瓣膜、血管支架及中空纤维膜血液透析器等,取得nmpa三类产品注册证7个,对外年销售已达5亿元。
学院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川大精神,坚持“加强基础、促进应用、追求卓越、服务健康”的办学理念,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整体优势,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术大师与技术精英的摇篮。发挥四川大学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引领地位和国际影响,形成以生物材料及植入器械为显著优势特色的专业培养川大风格,以组织诱导理论与再生修复材料的专业教育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坚持“知识与能力共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医学与工程交叉”的理念,构建跨学科贯通式课程体系;设立“生物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创新班”,全面推行学生学术型社团,使学生在创造知识的实践中实现能力提升。通过“111引智基地”设立生物材料国际讲坛,开设《国际生物材料名师系列精品课》,组织《大川视界》海外访学及海外实习,拓展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