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四川大学办学条件

四川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37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
四川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二级学院本科专业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保险学、国民经济管理、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
四川大学法学院法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含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书法学、绘画、中国画、音乐表演、表演、广播电视编导、美术学、舞蹈表演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全英文)(ithm)、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微电子学、核工程与核技术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基地班)、化学(试验班)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含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态学、计算生物学双学士学位(与软件学院联办)、生物科学(拔尖计划)、生物科学(强基计划)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力学-软件工程实验班、工程力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卓越工程师)、水文及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安全工程、生物工程、冶金工程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轻工生物)、服装与服饰设计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学、基础医学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八年制)、护理学
华西第二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技术、临床医学(口腔)、口腔医学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临床药学、药学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行政管理
四川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会计学(acca方向)、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
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四川大学哲学系哲学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截至2024年5月,注:官网简介页面和学院设置页面专业数据不一致)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682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9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9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6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项目负责人18人(1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39人(15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85人(104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师资队伍
类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小明、魏于全、李安民、朱清时、陈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洁、谢和平、周寿桓、张兴栋、石碧、王玉忠、王琪、许唯临、陈芬儿
国家级教学名师欧阳钦、李甘地、侯一平、曹顺庆、陈武勇、陈放、周学东、陈谦明、胡常伟、傅其林、周总光、霍巍、步宏、张红伟、黄宗贤、张林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项楚、游志胜、曹顺庆、罗志田、钟本和、詹石窗、霍巍、徐玖平、左卫民
(截至2024年12月)

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现有目录内研究生一级学科55个,其中博士一级学科53个、硕士一级学科2个,另有目录外博士交叉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19个、硕士专业学位19个;博士后流动站48个。

学科建设
类别名 称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力学、生物医学工程植物学、遗传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气工程、外国语言文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政治学、艺术学、应用经济学等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艺术思潮与流派研究、跨文化艺术比较研究、艺术与文学、艺术史与艺术人类学、艺术与设计符号学、艺术生产与文化产业等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截至2024年5月)注:名单不全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类别
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张衔线上一流课程
-货币金融学张红伟线下一流课程
法学院亲属继承法张晓远线下一流课程
-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虚拟仿真课程王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李怡、周维东线上一流课程
-普通话实训与测试朱姝、肖薇线上一流课程
-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蒋晓丽线下一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4丁淑梅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导论吕红亮线下一流课程
-中华文化(历史篇)粟品孝线下一流课程
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罗哲线下一流课程
商学院创意与创新管理杨永忠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刘苹线上一流课程
财务管理应千伟线上一流课程
艺术教育中心交响乐鉴赏杨晓琳线下一流课程
数学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徐友才线上一流课程
高等代数-2(双语)谭友军线下一流课程
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导论(双语)宋飞线下一流课程
大学化学(ii)胡常伟线下一流课程
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王海燕线下一流课程
电子信息学院光信息处理曹益平线上一流课程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严斌宇线下一流课程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物理(ⅰ)冉蓉线下一流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物理朱建国线下一流课程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原理马咏梅线下一流课程
电气工程学院电机学赵莉华线下一流课程
电路原理张英敏线下一流课程
建筑与环境学院土木工程概论熊峰线上一流课程
水利水电学院土力学陈群线下一流课程
轻工科学与工程鞣制化学何有节线下一流课程
软件学院程序设计基础冯子亮线下一流课程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理学岳利民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药理学朱玲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基于vr技术的法医现场勘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梁伟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华西临床医学院诊断学万学红线下一流课程
-护理伦理学张凤英线下一流课程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的虚拟仿真项目谢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华西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周学东线上一流课程
-口腔正畸学赵志河线上一流课程
-儿童口腔医学(全英文)邹静线下一流课程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微生物学(ⅰ)实验裴晓方线下一流课程
华西药学院药物化学(ⅰ)郭丽线下一流课程
参考资料:(截至2020年12月)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2003年以来,学校获批9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28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医学教材研究)1个,主编或副主编14种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2003年以来,学校独立或牵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0项(其中特等奖1项)。

学生成绩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共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32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七,近三年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得特等奖和金奖19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华西口腔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华西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华西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截至2024年5月)

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
2017年4月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称号
2018年10月获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称号
2018年12月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称号
2020年11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其“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1年4月22日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其“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6月28日四川大学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9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公布,四川大学入选特色基地(教育)
2021年9月30日被列入“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首批挂牌组建名单
2022年8月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2023年1月获acca“2022年度优秀高校”荣誉称号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荣誉称号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2月,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中俄数学中心—成都基地等近20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