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四川大学历史沿革

四川大学

历史沿革

追根溯源

四川中西学堂

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晚清洋务运动的改良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指导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作方针,掀起了近、现代化的浪潮。在文化教育方面,则以办新式学堂,兴学育才为标志。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分课华文、西文、算学”,成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结合点。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正式开学。

四川中西学堂初设英、法文科,以学习英、法语言文字为主。1897年,四川洋务总局行文确认增设算学科(算学馆),这里的“算学”是数、理、化,也即理科的通称。四川中西学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学”的教学制度,对学生按科类、分程度编班定级。此外,还根据生员入学时的程度,分为“学长”“学生”“附学”三个层次。“学长”程度最高,为“资性颖悟,易于造就”的有举人以上的功名的人士。

锦江书院

锦江书院是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为四川大学主要历史源头之一。

尊经书院

1874年,尊经书院在张之洞亲自筹划在成都南门石犀寺附近(今成都市青羊区文庙前街)开始修建,并于1875年春学舍建成并招生开学。当时为指导学生学习,张之洞专门编写了《輏轩语》《书目答问》两本书。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02年,中西学堂奉旨与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创建的尊经书院合并四川通省大学堂。

1902年底,更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03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的锦江书院并入。

1911年后,又改名为四川高等学校,至1916年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是中国国内亲到中国国外聘请外籍教师最早的学校之一,还被授权主管四川省的留学生事务。

五大专门学堂

四川地区在1906-1910年间,举办了四川法政学堂、四川藏文学堂、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四川工业学堂、四川存古学堂等五大专门学堂。这些学堂到1927年都分别演变为公立四川大学的法政学院、外国文学院、农科学院、工科学院、中国文学院,最后成为国立四川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原四川大学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发了《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称“壬子学制”。辛亥革命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改名为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和四川高等师范学校。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16年,组建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

1927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师范部分改办形成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校址仍在皇城国立成都高师原址。这是当时在西南的一所综合性师范大学,是中国西部地区中等师范和普通中学师资供应的主要基地。

国立成都大学

1922年学制改革后,1926年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为国立成都大学,师范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国立成都大学始设文、理、法三科。

1930年,改科为院,加上新设立的法律系共有11个系,设有本科及专科(艺术、体育)生,1927年预科生停招。

1931年,与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组建为国立四川大学。

公立四川大学

1927年,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提请改为单科大学,于同年8月合并组成公立四川大学,与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国立四川大学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三水汇流”是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四川大学国立化和近代化的进一步启动。原五所专门学校合并组建公立四川大学后,分别改称为公立四川大学中文学院、外文学院、法政学院、工科学院和农科学院,下设19个系。

抗战和战后的国立四川大学

八年抗日战争中,许多著名教授学者云集四川,受聘到校任教。大后方的国立四川大学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被誉为当时的“国立十大学府”之一。

1949年,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中文、历史、英文、法律、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教育等25个系,2个专修科,共有教职工1038人,其中专任教授167人,副教授53人,讲师79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立四川大学改名为四川大学,当时拥有六大学院:文、理、法、工、农、师范,共几十个学科。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四川大学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文理科综合大学,归教育部直属。

1960年,四川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全国13所全国重点文理综合性大学之一。

1967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学校停止招生。1978年四川大学恢复招生。

原成都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工学院档案

1944年,四川大学提出“增设实科”的计划和申请,报经教育部批准后,在理学院内增设了土木水利工程系和航空工程系。

1945年3月,增设机械电机工程系,并决定设理工学院。

1947年夏,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的理工学院即分设为理学院和工学院。

1948年,报经教育部批准:增设了化学工程系,机械电机工程系分设为机械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

1952年,四川大学的文、理、法、师学院的建制撤消,保留了工、农学院的建制。根据中央批准的西南地区高等学校工学院局部调整方案规定:川大工学院的土木水利系划分为土木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川北大学的水利系及化工系调人川大工学院的水利系及化工系;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水利科和土木科的水利组调人川大工学院水利系;川大工学院的化工系调整到新建的四川化工学院;川大工学院的航空系调整到北京航空学院。

四川化工学院

1952年,川南工业专科学校及川南人民行署原址设立化学工业性质的一所高等院校,定名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院本部设在城内的原川南行署内,一年级及预备班设在城外的瓦窑坝原川南工专内。1953年8月,西昌技专的化工科调入。

成都工学院

1953年7月,高教部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决定于1954年暑期合并四川大学工学院和四川化工学院,建立四川工学院。

1954年8月27日,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新建的成都工学院举行了建校典礼,由许琦之院长宣布成都工学院正式成立。成都工学院成立时,除独立前已有的机械、电机、土木、水利四个系的5个本科专业外,在河川结构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内分设了水能利用和水工结构两个专门化,还设有1个水利技术建筑专修科,在校学生共1273人。

1955年,成都工学院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

197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工学院改为成都科技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同年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重点院校录取新生,18个专业、7个师资班共招收本科学生1098人。

原华西医科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成立,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一所由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五个差会联合创办的基督教会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实行学舍制,按照参加大学组织的差会划分区域,学校则集中精力进行规划建设、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科研的后勤。华西协合大学的管理体制,按照协合的原则,仿英国牛津大学体制,由董事会、理事会、校长行政会(内阁)构成。华西协合大学开办时,由参加联合办学的各教会分别建造和管理一组学舍,并共同担负大学行政一定经费。

1914年,增设医科,次年添设宗教科,1917年复增牙科,综合前述文、理、教育科共为六科,成为一所以医、牙为主,文理并重的综合大学。

1927年,学校向四川省教育厅申请立案。

1933年,正式获教育部核准立案。其间,学校华大进行了重大改组,校名改为“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取消宗教科,合并其余各科为文、理、医学三个学院。到1949年,学校设有文、理、医、牙四个学院。

1951年,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前身是由英、美、加三国基督教会于1910年联合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设有文、理、医、牙四个学院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接办这所大学,定名“华西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性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学校由综合性大学变成新型的多专业的医药院校——四川医学院。学校设有医学、口腔医学、卫生学、药学等专业。

1985年10月,经卫生部批准,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校内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法医学院、护理学院等8个学院,外语系、妇幼卫生学系2个学系及人文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图书馆、档案馆、视听教育中心、电子计算机应用与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1家制药厂。

四川联合大学

1994年3月1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组建为四川联合大学,由国家教委、四川省、成都市共建,开中国高等学校强强合并的先河。

1996年4月18-19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先期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

新四川大学

1998年12月,四川联合大学恢复“四川大学”校名。李岚清指出:“四川大学是中国高教改革最早的大学,为高校改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

2000年9月,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四川联合大学学科涵盖文、理、工、经、管、法等类学科的主要领域。

2002年,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

2004年5月24日,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2006年,四川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首批立项名单。

2013年11月,四川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协同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了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

2016年9月28日,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揭牌成立,由原国务委员戴秉国校友担任名誉院长。9月29日,在校庆120年之际,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正式启动。

2017年1月,四川大学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2018年3月,四川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四川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同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2月,四川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20年5月,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成立;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同年9月27日,牵头成立健康扶贫联盟。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10月31日,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揭牌成立。

2021年1月14日,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项目正式落户眉山岷东新区;9月27日下午,“刘进教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基金”捐赠仪式在四川大学举行。11月29日,四川大学明远学园——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四川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年9月,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选址确定。

2023年2月20日,由西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与希腊雅典大学、佩特雷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和克里特大学共同合作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4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建的“四川大学郭沫若研究基地”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举行揭牌仪式。4月8日,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6月2日,笔者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获悉,经中国工程院专家组现场考察后确认,由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与该集团联合开展的,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省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10月24日,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的四川大学华西高新医院开工建设。

2024年1月8日,四川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揭牌。4月10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了第14版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位列全球第12位,中国内地第一。刷新了中国内地口腔医学在qs学科排行榜上的历史最佳排名。7月10日,四川大学决定,拟申报新专业:生物质技术与工程,拟预备案专业:中国古典学、智能信息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拟撤销专业: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物理学、核物理、生物技术、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保密管理、工业设计、网络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工程造价、风景园林、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纺织工程、冶金工程、安全工程、信息安全。7月10日,四川大学教务处公示2024年度专业调整情况。2024年度拟新增本科专业1个,预备案专业5个,拟撤销专业31个,拟撤销的专业中包含广播电视学。9月25日,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魏了翁研究中心成立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四川大学举行。

2025年2月21日,四川大学与成都市人民政府深化校地合作签约活动举行,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也正式揭牌。3月26日,四川大学古典学系成立。4月,四川大学“医学人工智能”本科微专业正式开班。6月,中国航发成发—四川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7月4日,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揭牌仪式暨干部大会举行。7月22日,四川大学科技商学院揭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