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海民盟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国民主同盟青海省委员会发展历史

中国民主同盟青海省委员会

发展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青海省没有民盟地方组织,1949年9月青海解放之后,不少知识分子由外地来青海参加建设,其中有民盟盟员。1950年民盟西北总支部吸收青海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杨希尧入盟,1951年1月民盟西北总支部第四次委员会决定在青海省建立民盟组织,由杨希尧、谢高峰、蒙念祖3人负责筹备事宜。1951年3月9日,中国民主同盟青海省支部筹备委员会在西宁召开成立大会,11位盟员杨希尧、谢高峰、蒙念祖、张百庵、杜理丞、杨少东、黄家祯、魏振邦、樊立士、刘定涛、李润祥参加了大会。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张仲良,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赵寿山到会祝贺并讲话。大会选举民盟青海省支部筹备委员会委员5人,杨希尧为主任委员,谢高峰为秘书长。12月30日,民盟青海省支部筹备委员会召开委员扩大会议,决定在民盟青海省支部筹备委员会下设组织、宣教、财务、妇女4个委员会,并任命了各委员会负责人。1954年2月,在中共青海省委和民盟西北总支部的领导与帮助下,在西宁召开了民盟青海省第一次盟员大会,正式成立了民盟青海省支部,杨希尧当选为支部主委。1956年9月,根据民盟中央决定,更名为民盟青海省委员会。

50年代前期,在中共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青海民盟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文教战线方面,盟员通过各种政治运动和业务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工作积极性。

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随后进行了“反右派”斗争,由于“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大大地挫伤了广大盟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结束,十年中,青海省民盟组织受到严重摧残和打击,民盟组织被迫停止一切活动,位于西宁市解放路的办公用房被占用,印信档案被收缴,机关干部被下放,有11位盟员在其工作单位以莫须有罪名被迫害致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各项政策,逐步纠正了以前“左”的错误,统一战线得到了恢复,使受到各种错误处理的盟员得到平反改正,从而激发了广大盟员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爱国热情。

1979年10月,民盟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盟章中明确指出:“中共民主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是以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特别是文教科技界中上层爱国者为主的政治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并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此后,加强了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在履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的同时,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盟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做出贡献。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布后,进一步明确了民盟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和民主监督的总原则,民盟组织和广大盟员的参政意识有了进一步加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青海民盟组织在民盟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盟员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综合优势,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为青海省的改革开放、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并推动民盟的各级组织积极开展办学讲学、科技咨询、智力扶贫等活动,较好地履行了参政党的职能,为青海省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努力。青海民盟组织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进一步锻炼、巩固和发展,盟员素质不断提高,民盟的组织也有较大发展。

在青海省,民盟地方组织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全省盟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青海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改革开放、社会稳定,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1950年底,全省共有盟员11人,其中在政府机关工作的3人,在中等学校工作的8人。1951年3月,民盟青海省支部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根据民盟中央一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与发展相结合”、“质与量并重”、“发展对象以文教界为主”组织发展方针,在西宁地区,以文化教育界及爱国民主人士、自由职业者为对象,积极慎重地发展盟员,至1952年盟员人数达到34人,1953年达到51人。从1953年开始,遵照民盟中央“关于转向中上层发展组织的通知”精神,着重在文教界中上层知识分子中发展了一些盟员,到1955年盟员人数达到70人,其中文教界盟员从1952年占盟员总数38%增加到占60%以上,到1956年文教科技界的盟员占盟员总数66%,中、上层知识分子盟员占盟员总数的64%。这期间,文教卫生界的一些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学者、美术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中等学校领导干部、优秀教师相继加入民盟组织,不但提高了盟员的质量,也在社会上树立了民盟组织的良好形象。因工作调动,在农业区的民和、乐都、化隆、贵德、互助、湟源等县,牧业区的共和、祁连等县和柴达木、格尔木、冷湖地区也有了单线联系的盟员。

“反右派”斗争前,青海民盟的组织发展工作一直是积极健康的,1957年全省盟员总数为103人。“反右派”斗争后,部分盟员受到错误处理,1958年,全省盟员人数减少为83人。遵照民盟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以巩固为主,一般不作发展,以促进盟的组织和成员的根本改造”的决定,除由外省调来的盟员外,组织发展工作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1961—1963年,全省发展新盟员11人。1964年全省有盟员104人。后因调外省工作和自然死亡等原因,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全省有盟员99人。

“文化大革命”中民盟组织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后,从1978年9月民盟青海省委恢复组织活动到1980年10月,通过摸底了解,先后和87位盟员取得了联系,1980年12月,召开民盟青海省第六次盟员代表大会时,全省有盟员93人。民盟全国“六大”以后,民盟省委认真贯彻民盟中央制定的“以大中城市为主、以中上层为主、以文教界为主”的方针和“在工作中发展,发展是为了工作”的原则,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至2010年底,全省有盟员1431人,其中文化、教育、科技界的成员1096人,占76·6 %;新社会阶层61人,占4·3%;盟员中,大学以上学历占59·3 %;中上层人士,占81·9%。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