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青海湖风景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地跨海南州共和县、海北州海晏县和刚察县,位于东经99°36′~100°16′、北纬36°32′~37°15′之间,总面积7577·84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3720·80平方千米,陆地面积3857·04平方千米。青海湖景区地质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属于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裂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日月山强裂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千米,清乾隆时减为350千米。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千米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千米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千米和20千米,水位下降约100米。当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千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千米;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积为4473平方千米;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千米,1955~1988年湖水水位每年平均下降约10厘米。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千米,最宽约62千米,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4%。地形地貌
青海湖风景区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原湖泊及湖积、洪积、风积地貌等。青海湖周边主要由洪积平原和低山等构成。水文
青海湖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长约300千米,干流长92千米,支流有几十条,较大支流有10多条,下游河面宽约50~100米,深达1~3米,ph8~8·2。流域面积16570平方千米,约占湖区各河流流域面积1/2。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60%。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是鱼类洄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气候
青海湖风景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湖区气温多年平均值为-0·7℃,最热月平均气温10·4~15·2℃,最冷月平均气温-31℃,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19~395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300~2000毫米,其中6~9月的蒸发量占全年总量的60%,冬春季蒸发量最大。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湖面封冻,冰厚可达60~80厘米。生物多样性
青海湖风景区共计鸟类189种,兽类41种,两栖爬行类5种,鱼类8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5种,其中以棕头鸥、鱼鸥、斑头雁、鸬鹚四种大型水禽鸟类为优势,数量在4·5万只以上。有野生植物52科174属445种,主要植被有矮蒿草、小蒿草、珠芽蓼、针茅、高山唐松草等。沿河有一些低矮灌丛。湖水中的浮游植物有53种,其中以硅藻占优势。浮游动物共29种,底栖动物共有22种。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