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18个教学机构、5个科研机构、4个教辅机构、31所教学医院,开设33个本科专业。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中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等22个院系。
山东中医药大学院系专业学院 | 专业 |
---|
中医学院 | 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 |
药学院 | 中药学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药物制剂 |
针灸推拿学院 | 针灸学、中医外治学、针灸推拿学、推拿学、针灸推拿文化学、中医针刀学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法学、市场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原理工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医学工程 |
康复医学院 | 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中医康复学、运动康复、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 |
健康学院 | 应用心理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学 |
体育教学部 | 中医健身学、传统健身功法、体育舞蹈等 |
国际教育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专升本中医学、专升本针灸推拿学、专升本中药学、专升本药学、专升本制药工程、专升本中西医临床医学、专升本康复治疗学、专升本护理学、专升本眼视光医学、高起本中医学、高起本针灸推拿学、高起本中西医临床医学、高起本中药学、高起专中医学、高起专中药学 |
第一临床医学院 | 中医学、临床医学、中医骨伤科学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 |
眼科与视光医学院(山东省眼病防治研究院) | - |
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 | - |
中医药创新研究院 | - |
药物研究院 | - |
针灸研究院 | - |
山东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康产业学院、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 - |
青岛中医药科学院 | - |
备注: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截至2024年5月)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部分)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
学术学位博士一级学科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
学术学位硕士一级学科 | 心理学、科学技术史、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 |
学术学位硕士二级学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 | 中医 |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 电子信息、护理、药学、中药学、中医 |
国家重点学科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 |
山东省一流学科 | 中医学、中药学 |
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 | 中医学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5月,山东中医药大学有博士生导师292人,其中兼职导师138人,硕士生导师1296人,其中兼职导师695名。张灿玾、尚德俊、张志远、王新陆4人荣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丁书文、王新陆、张鸣鹤、连方、高树中5人荣获“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获“岐黄学者”荣誉称号5人、“青年岐黄学者”6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4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4人。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部分)类别 | 名称 |
---|
国医大师 | 张灿玾、尚德俊、张志远 |
全国优秀教师 | 刘持年、刘家义 |
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王振国、李峰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李运伦、杨佃会、李佳、乔明琦 |
山东名老中医 | 张志刚、曹晓岚、包培荣、董建文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科教协同,传承与创新并重”中药学教师团队(负责人:张永清) |
(截至2024年5月)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有54门课程被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课程被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6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0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7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其中学校中西医结合眼科与视光学教师团队获得第三届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学校获得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11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4项,完成山东省2019-2020年本科教改项目结题验收6项;截至2025年5月,有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览表(部分)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级别 | 认定时间 |
---|
中医古汉语基础 | 刘娟 | 校级 | 2021 |
中医各家学说 | 刘巨海 | 校级 | 2021 |
人体解剖学实验 | 潘玉玲 | 校级 | 2021 |
温病学 | 宋素花 | 校级 | 2021 |
王欣 | 王欣 | 省级 | 2020 |
中国医学史 | 张蕾 | 省级 | 2020 |
内经选读 | 王玉芳 | 省级 | 2020 |
中医基础理论 | 张庆祥 | 国家级 | 2020 |
全科医学概论 | 郭栋 | 国家级 | 2020 |
药用植物学 | 郭庆梅 | 国家级 | 2020 |
中药鉴定学 | 李峰 | 国家级 | 2020 |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11月) |
截至2023年11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截至2025年6月,学校连续两届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一览表(部分)成果名称 | 成员 | 奖项 | 年度 |
---|
学科支撑、名师引领——中医文化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 王振国、张文玉、刘更生、范磊、臧守虎、王春燕、王琳、宋咏梅、徐琬梨、张蕾 | 山东省特等奖 | 2022 |
医教协同,“六融合”针灸推拿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 杨继国、孔庆悦、杜冬青、张继伟、高青、李昭凤、马玉侠、高巧林、井夫杰、张晶 | 山东省一等奖 | 2022 |
中医药院校“以创立人”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 武继彪、石作荣、李艳凤、刘同国、郭栋、朱姝、孙彦永、刘伟丽、孙倩 | 山东省一等奖 | 2022 |
中医卓越人才书院制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高树中、刘更生、王欣、马玉侠、任健、宋咏梅、王经武、罗文君、张帅、李先强 | 山东省一等奖 | 2022 |
“德术并举、多维融合”的高素质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张永清、容蓉、周萍、薄晓菲、曲智勇、冯帅、刘芳瑞、李静、王玲娜、孙启慧 | 山东省二等奖 | 2022 |
“中西兼融,实境育人”健康中国背景下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马婷、姜锡斌、邱振刚、马山、英振昊、马丽虹、张鑫、徐宁、陈宇、车广伟 | 山东省二等奖 | 2022 |
“三融三共”构建医工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曹慧、刘静(山东中医药大学智信学院)、魏德健、李明(山东中医药大学智信学院)、马金刚、仇大伟、王晓燕(山东中医药大学智信学院)、张俊忠、姜琛昱、刘何秀 | 山东省研究生一等奖 | 2022 |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11月) |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5月,学校与世界上近200所高等教育、医疗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是世界针联对外交往工作委员会以及世界中联中医外治、脉象、抗病毒等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承担“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国—波兰中医药中心”“中医外治国际合作基地”“中西医结合眼视光与近视防控国际合作基地”等国家高层次对外交流平台建设任务。落实“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与肯雅塔大学、肯尼亚山东商会签订传统医学中心合作备忘录共建传统医药合作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开展交流合作。近年来培养国际学生近2500名,港澳台学生200余名。
附属医院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12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1 所教学医院。截至2023年1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现有16 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7 家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部分)专业 | 实习基地分配数量 |
---|
中医学专业(5+3 一体化) | 18 |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 3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 6 |
康复治疗学专业 | 46 |
护理学本科专业 | 18 |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11月)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